“秋后算账”,疾病提早预防
急性胃肠炎
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如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或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就可能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此时,尤其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
口腔溃疡
秋燥很容易使人上火,而口腔溃疡是上火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口腔溃疡发病原因主要是口腔损伤、营养缺乏、激素变化,以及使用含有烷基硫酸钠的牙膏等。消化不良、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因素可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口腔溃疡等上火的症状。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及时清洁口腔,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控制情绪,补充维生素B和C是预防口腔溃疡的重要措施。
痛风
深秋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容易发生痛风。痛风患者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支气管炎
秋天,气温下降,空气也变得干燥,这种气候对气管刺激加大,容易诱发或导致支气管炎。同时,秋季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也是诱发支气管炎的病因之一。
心脑血管病
秋季冷暖多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适量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外出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青菜、水果等,保持大便畅通。要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喝一杯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心梗;另外,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皮肤瘙痒
干燥的天气皮肤容易痒,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这个季节,沐浴不宜过勤,更不要用力揉搓皮肤,不用碱性大的肥皂或沐浴露。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因此,有过这类病史的人,大鱼大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