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中医院:匠心仁术 中西协同守“胃”来
邱兴烽(左二)带领团队为患者做手术。
普外科团队合影。
刘晓东(左二)指导医师做中医外治疗法。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刘蓉 张玉榕 实习生 曾淳瑶 通讯员 张玉辉 江昌铭 黄雨晴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在厦门市中医院,有这样一支医疗团队:他们以精湛医术攻克胃肠疾病难题,以人文关怀温暖患者心灵。在厦门市行业工匠获得者、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邱兴烽的带领下,普外科团队成为鹭岛及周边地区百姓健康的坚实守护者。从手术室的精准操作到病房的贴心照护,从科研创新的不懈探索到中西医协同的独特优势,这支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医者担当。
技术攻坚
微创领域的开拓者与深耕者
作为团队的领航人,邱兴烽在腹腔镜微创手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曾多次获得全国手术冠军,为团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他率先在国内开展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等新技术,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手术精度的极限。
在团队的手术理念中,“以毫米为单位的精准”是不变的追求。微创手术中,团队善用搭载放大功能的摄像头,将头发丝粗细的血管、神经放大至清晰可见的程度,让肿瘤清扫更彻底、神经保护更全面。正是这种显微镜下的耐心与艺术家般的专注,使得团队实现了“肿瘤切除无残留、淋巴清扫规范化、功能保护最大化”的手术目标,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82岁胃癌合并梗阻患者的救治,是团队技术实力的生动写照。老人同时患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手术风险极高,多家医院建议保守治疗。但邱兴烽团队并未放弃,通过术前预康复调理、术中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借助高清 3D 腹腔镜精准操作,不仅大幅缩短手术时间,更将出血量控制在 10 毫升以内。术后结合中西医协同的快速康复方案,老人顺利康复,得以实现“能继续好好吃饭,好好活下去”的心愿。
人文关怀
技术之外的医者温度传递
在邱兴烽团队看来,医学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人文的关怀。进入数字化医学时代,不能只停留在检验、检查上,因为"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出患者紧握医生手时的温度",这句话是该团队践行医学人文的核心准则。从术前细致沟通患者需求,到术后密切追踪康复情况,他们始终将患者的需求与感受放在首位。
对于 60 多岁的李女士,邱兴烽团队不仅治愈了她的病痛,更重燃了她的生活希望。李女士三年前曾患子宫相关癌症,年初又确诊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门仅2厘米,传统手术需腹部造口,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团队充分考虑她的心理状态与生活需求,结合前沿研究制定免疫联合放化疗的个体化方案,最终实现肿瘤完全消失,从而豁免手术,肛门功能得以完好保留。当李女士线上分享与女儿在国外旅游的照片时,那灿烂的笑容正是对团队人文关怀最好的回馈。
创新引领
国际视野下的科研与临床融合
邱兴烽带领团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医学前沿,建立了“三阶升级”治疗体系:夯实国家规范基石、持续优化诊疗方案、针对特殊人群实现个别突破。团队动态跟踪国际大型临床研究进展和治疗指南,鼓励特殊病例入组多中心临床研究,让患者同步受益于国际前沿成果。
在科研领域,团队同样成果丰硕。邱兴烽主持或参与 7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发表论文 50余篇,带领团队参与了国内3 项胃肠肿瘤治疗指南的研讨与制定。这些科研成果不断为临床实践注入新动能,形成“科研反哺临床,临床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正如邱兴烽所说:“医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团队始终站在胃肠肿瘤治疗的前沿,为患者开拓更多生存的可能。
中西医协同
多学科协作打造特色诊疗高地
作为福建省厦门市中西医结合腔镜微创临床重点专科,邱兴烽团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特色。在邱兴烽的带领下,该团队将中药灌肠、芒硝外敷、针灸、耳针、艾灸等传统中医疗法,与西医微创技术、快速康复理念有机结合,在围手术期康复、症状缓解等方面成效显著。
“邱兴烽副院长的加入,为普外科注入了强劲力量!”厦门市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刘晓东介绍,科室下设胃肠、胆胰、甲状腺及腹壁疝四大专业组,始终秉持 “微创、快速康复、重视细节、关注人文、适时运用中医特色技术疗法"”的核心理念。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多学科协作(MDT),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积极推广“治未病”理念,加强健康科普;专注临床转化研究,挖掘中医药在外科诊疗中的独特价值,努力打造区域外科高地。
医生寄语
重塑生命希望 共建健康之城
从分毫间的精细操作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邱兴烽团队用精湛医术诠释“工匠精神”,用人文关怀传递医者温度。在守护胃肠健康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刃,为更多患者重塑生命的希望,奏响技术与人文交融的生命赞歌。
值此医师节,邱兴烽想对青年医生说:“柳叶刀尖要磨出匠魂,听诊器里要听见人心。”同时,他呼吁公众:胃肠肿瘤早筛早治,治愈率可超90%。40岁以上请做一次胃肠镜——这可能是你人生最值得的一笔“投资”。一起守护“胃”来,“肠”来“肠”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