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毒“寨卡”在巴西等国爆发
在秘鲁一名工作人员用化学药剂驱蚊。新华社发
▲病毒祸首埃及伊蚊。(资料图)
“寨卡”概念图
据新华社电 当前美洲寨卡病毒蔓延引发多方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日内瓦宣布组建寨卡病毒紧急委员会。
自2015年10月以来,巴西报告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已有数千例,这被认为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关。
病毒正在美洲“爆炸式”传播
多国针对疫区发旅游警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统计数据,寨卡病毒至少已出现在南美洲的21个,亚洲、非洲和太平洋的10个国家和地区,巴西是受病毒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寨卡病毒正在美洲进行“爆炸式”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近日,北美洲的加拿大也发现4例寨卡病毒感染者。
世卫组织介绍说,考虑到蚊子生存和繁殖环境的扩张,同时受城市化与全球化影响,寨卡病毒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
牛津大学教授特鲁迪·朗表示,寨卡疫情是一次重要的新发疫情,有必要将此前应对埃博拉疫情获取的经验运用到寨卡病毒的处理上,有必要将相关研究嵌入全球对新兴疫情的反应措施中,从而控制疫情给公共健康带来的冲击。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欧美多国已针对疫区发旅游警告,多家航空公司容许怀孕妇女更换或退回机票,避免到疫区旅游。部分国家警告,适孕年龄女运动员应重新考虑是否参与里约奥运。
巴西20万军人向寨卡“宣战”
专业团队保卫里约奥运
目前,巴西政府已宣布将派出20万名军人在全国发放预防寨卡病毒的灭蚊传单和配药处方。里约热内卢市政府也已发布声明称,在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专业团队将进驻比赛场馆清除一切可能的蚊子滋生地,保证奥运相关人员不感染寨卡病毒;此外,里约位于南半球,8月举行奥运会时正值冬季,气候相对凉爽,不利于蚊虫滋生。
寨卡在东南亚已存在数年
中国台湾曾报告一病例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而言,寨卡病毒并不陌生,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存在了好几年。
1月19日,中国台湾报告了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这名男子来自泰国,而不是拉美。为此,台湾卫生机构发布了针对东南亚6个国家的寨卡病毒旅行警告,以及针对南美洲和中美洲更高级别的旅行警告。
据了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该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掌握寨卡病毒的检测方法。
【揭秘】
寨卡病毒有何危害?
孕妇感染或致新生儿小头症
寨卡病毒感染者通常出现轻微发热、皮疹和结膜炎等温和症状,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
世卫官员称,某些地区寨卡病毒的出现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数量激增存在关系,虽然寨卡病毒感染与出生畸形及神经系统综合征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妇女若计划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在出发前和返回后都应该咨询医疗人员。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巴西,去年10月以来报告了4180例疑似小头症患者。
哥伦比亚、牙买加和萨尔瓦多都建议本国女性推迟怀孕计划,萨尔瓦多政府甚至建议女性2018年前都不要怀孕。欧美科研人员称,“现阶段那些有很多寨卡病例的国家有关暂缓怀孕的建议是合理的”。巴西则建议育龄妇女密切关注寨卡病毒防治和小头症的最新信息。
防治寨卡进展如何?
疫苗10月份或投入应急使用
目前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尚无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但可通过防止蚊虫叮咬有效预防。
欧美多国联合团队正在加紧研制相关疫苗。寨卡病毒疫苗联合研发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加里·科宾杰28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第一阶段人体测试将在8月进行。如果成功,疫苗或许能在10月或11月投入应急使用。但科宾杰并没有谈及疫苗何时能够实现广泛应用。
只是就疫苗何时能够投入广泛应用,美国和巴西的专家并不乐观,他们认为也许未来几年也无法实现。 综合新华社电、中新社电
【资料】
寨卡病毒
是什么
1947年首次在非洲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中发现寨卡病毒。已经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记录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
传播源
寨卡病毒由埃及伊蚊携带。该蚊虫最喜欢人类聚居的城镇,只叮咬人类,导致病毒迅速传播。
传播途径
伊蚊通过叮咬携带病毒的人,再叮咬其他人,血液交叉感染。
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约3天到12天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主要症状
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病情通常较温和;孕妇感染或导致新生儿小头症。
预防治疗
目前人类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尚无有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主要通过防止蚊虫叮咬有效预防。
据中新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