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和临床都需要长期坚持
我1936年10月15日出生在松花江畔。小时候的玩具经常是哥哥姐姐们的听诊器,稍大一些又有了白大褂。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在我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1961年我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就进入北医三院内科工作,后被公派出国学习“左心导管介入技术”,回国后没多久便遇到了这样的病患。一位40多岁的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突发胸痛,多次心脏骤停,我们立刻进行了心肺复苏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通过造影发现,该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血流闭塞,我们迅速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很成功,病人抢救过来了。
还有一次,我们收治了一位72岁的老太太,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出现了所谓的“电风暴”。在导管室抢救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进行72次电除颤治疗,心律失常仍未终止,最后用了静脉注射β受体阻断剂才控制住。从入夜到天亮,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坚守岗位,没有一个人因为劳累而退缩。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既是严肃的科学,又是充满温度的艺术,成功救治的背后离不开团队协作的立体支撑,也有患者的托付和信任。医生能够救人一命,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法形容的,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的,我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的。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常常是严重的弥漫性血管病变,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支架植入,还是搭桥治疗都无法顺利开展。但患者心肌缺血很严重,心功能受损。当时国外文献记载1981年国外学者利用CO2激光在试验犬左心室壁上打孔并获得成功,结果显示可以建立微循环,直接引流心腔血液灌流心肌,改善心肌血运。
能否采用激光心肌打孔促进心肌血管再生,来改善心肌缺血呢?我们遂组建了一支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电子所研制激光器、北京邮电大学研制光纤、心内科、心外科、动物室、病理科等等,现在有个词叫“医工结合”,正是当时我们的工作模式。
1987年,我们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LR)基础及临床实验研究》。有了基金支持,我们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从小老鼠到兔子、狗、猪等各种动物。我们做了十年的基础研究,为后续临床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7年3月,我们成功完成了第1例人体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与冠脉搭桥手术同台进行直视下心肌打孔。这项研究成果于1998年在巴西“第13届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上展示。从1987年开始,我们与心外科医生开展协作,在临床上开展了400多例心肌打孔手术。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我同时承担临床与教学的工作任务,带出了42名研究生。我主要负责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从基础学习进入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
关于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尤其是物理诊断——望触叩听中心脏听诊难度较大。
按照教科书的方法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心音和杂音的变化是听诊的核心内容,但这些微妙的声音变化难以用文字准确描述。虽然我们会使用录音带辅助教学,但录音效果与真实病人的听诊还是有差距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口技。除了讲解基本原理外,我会用口技来模拟各种心音和杂音的变化,让抽象的声音具象化。比如心尖部的正常心音、年轻人的生理性三音律和心衰早期患者病理性三音律(奔马律),听起来,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还有吹风样杂音和雷鸣样杂音,通过口技模拟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去年还有个学生和我说:“郭老师,您40年前讲的海鸥音,我到现在还记得,您在课堂上模仿雄性海鸥与雌性海鸥的叫声,这些都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一句‘海鸥音’能够理解的。”
1985年我们还制作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教学电影,荣获华北地区高等医学校一等奖、北京高校“金烛奖”。还有关于除颤器工作原理和适应证的教学录像带、录音带。这些都是很小的尝试,主要是想让这些抽象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具体一些。医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如果能让课堂有趣一点,记忆深刻一点,对临床工作也有帮助。
现在,我仍坚持参加科室大查房,每周三次。这些查房各有特点:心血管科查房注重临床技术和最新进展,急诊科查房培养年轻医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内科查房关注罕见病例和跨学科知识。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即使是老专家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否则很快就会落伍。
让我始终保持热情的,更多是对医学的热爱和责任心。每当看到患者因我的治疗而恢复健康,那种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表。医学是我毕生的事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从年轻时就是这样,挑灯夜战学习的情景在家人印象中是常态。我总是最后一个睡觉,看书到很晚。即使现在90岁,我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点。
我常说,医院就是我的家。如果超过三天不来医院,我就会感到不踏实。我认为,人活着就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于每个医生而言,都必须牢记《希波克拉底宣言》:把我的一生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最大的尊重……那么如何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的医生,我想分享几点感悟: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90岁了还在学习新知识,年轻医生更要保持学习热情,时刻关注医学前沿,让专业水平与时代同步。
在工作中想要做出成绩,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端正态度,有自我牺牲精神。科研和临床都需要长期坚持,年轻医生要做好吃苦准备,以患者为中心,记住救死扶伤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敏于思考、善于思考,总结问题、勇于创新。年轻医生要培养自身的洞察力,对每个病例深入思考,敢于质疑传统,勇于探索创新。
保持幸福感,积极乐观,能驱动科研和临床工作。我们都知道医务工作繁忙,工作也可能因不同原因出现起伏,这些都是常态,但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作者:郭静宣,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