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AI问诊”不靠谱现象时有发生 普通老百姓要注意什么

2025-10-28 09:47:55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7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吴佳)85岁老人坚持天天跑步险摔倒,一问竟是因血脂偏高,AI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AI工具生成医学科普短视频,引用的权威背书根本不存在;AI骨龄仪生成的骨龄报告,与专业医生的判断偏差较大……近年来,AI技术正在快速进入医疗领域,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病了问AI”的热潮,同时“AI问诊”不靠谱现象也时有发生。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用“AI问诊”时需要注意什么?

  【案例】

  同一骨龄片报告不同 脚本中虚构权威背书

  儿童生长发育深受家长关注。近年来,AI骨龄仪在学校、商场等场景中频繁出现,用户仅需拍摄手部影像即可生成骨龄报告。然而,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连群发现,不同品牌AI骨龄仪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同一骨龄片可能得到五花八门的报告,需要专科医师仔细甄别。

  事实上,AI生成的答案中也会夹杂错误信息或“幻觉内容”。今年7月体检时,85岁的林先生被查出血脂偏高,便通过AI工具搜索“血脂偏高怎么办”,其中有一条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自此,林先生开始风雨无阻坚持跑步,这一异常举动很快引起家人注意。“有次陪他散步,走着走着他就跑起来了,然后他身体就一个劲往一边倾斜,我赶紧把他拽住,生怕他摔跤。”林先生的老伴心有余悸地向侄女告状。据其女儿透露,经反复询问,老人才坦白了跑步的缘由。

  AI有时也会无中生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林立群曾经想就“肌少症年轻化”的主题制作一期科普短视频,在使用AI工具生成脚本的时候发现明显错误。“脚本中引用的权威背书根本不存在。”林立群说,肌少症又称肌肉减少症,主要因为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表现为肌力减少和肌肉质量下降。其通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但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肌少症也逐渐出现在一些中青年身上,比如,极端节食、过度防晒等行为都会使得肌少症提前发生。但截至目前,相关专家及组织机构并没有调查整个年轻群体中肌少症的发病率,而AI直接给出“某某组织最新共识,肌少症发生年龄下调到18岁”。

  【分析】

  AI建议往往不够具体 现代医学更讲究个体化

  “AI赋能医疗确实为医患双方都带来诸多便利及帮助,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一科主任医师李津说,“AI生成的答案源于人类构建的知识库,就我们医院植入的AI工具来说,其标准指南、行业标准和药品说明书等内容由专业医生提供,科学性有保证。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AI程序,其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给出的建议很可能存在疏漏,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患者及家属很难辨别。”

  李津以林先生案例进一步分析,血脂偏高的治疗基础是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及合理运动确实是其中两个重要方面。AI建议林先生跑步,符合血脂管理的基本原则,但从具体操作细节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它没有考虑到高龄群体的生理特点及存在基础疾病的可能性,毕竟80多岁高龄老人的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和关节等方面都不如青壮年,所以运动强度较大的爬山、跑步等锻炼方式就不适合。

  “AI给出的建议往往不够具体,而现代医学讲究个体化原则。”李津强调,医生看的是病人,而不是单纯的疾病”。就林先生来说,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会结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状态对他锻炼时的心率、感觉疲劳程度等给出具体要求,以求达到“中等强度”。

  “大众对病症关联性的认知盲区,也是目前AI医疗的局限所在。”连群表示,尽管AI工具凭借强大的搜索能力,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信源丰富的答案,但在个性化诊疗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之一是,患者无法从专科医师的角度向AI提问题,医生诊断会详细咨询患者病史、家族史同时综合各项相关检查。

  【观点】

  AI技术只是辅助手段 最终决策仍需医生判断

  针对医疗领域的AI幻觉现象,多名受访者认为,AI赋能医疗,在影像识别、X光片及CT扫描分析等辅助诊断场景中,其效率令人瞩目。但就现阶段而言,AI医疗的本质仍是“信息筛选器”,尚未达到“医疗决策者”的水平。

  李津认为,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AI医疗可能更适用于医学教育、患者导诊、辅助决策、信息检索和医疗质控,但不应直接用于关键诊断或治疗决策,任何由AI给出的建议都必须由专业医生来作出最终决策。

  “AI独立完成问诊尚不现实,诊疗过程中存在诸多变数。”连群表示,AI医疗可以作为诊疗的辅助工具,大家就诊前通过其了解相关医疗信息并无不妥,但涉及用药及诊疗决策等,还是要听专业医生的建议。

  连群说,曾经有位家长因“孩子矮小症”,到医院咨询是否能打生长激素。该家长也曾以“小孩子个子矮,能不能打生长激素?”为关键词,运用AI工具搜索,AI直接给出答案:注射后可能会有局部红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让她万分焦虑。“在面对面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可能存在智力异常,要排除某些生长激素的禁忌症,建议做基因检测,最终结果证实存在基因变异,导致孩子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和矮小症,而这种变异导致的矮小症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来改善身高。”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2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