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高三学子减压:生命远比成绩来得珍贵
近日,浙江省温州平阳萧振高中发生一起高三学生跳楼事件,跳楼男生当场死亡。这一极端事件在让人们震惊和心痛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高三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
高考越来越近,在高三学子冲刺高考的最后70天内,压力不言而喻。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压力,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高三经历意志品质考验
“高三是孩子们高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们既要经历高强度的各科总复习,也要经历自身意志品质的考验,更要经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厦门六中长期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高级教师刘美兰说,进入高三最后冲刺阶段,一些孩子的紧张和焦虑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美兰说,到了高三,大部分孩子有强烈的升学渴望,他们渴望考出好成绩,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压力,而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会产生消极心态。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的惟一寄托者,特别是进入高三,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照顾更多了,这也给孩子带来了一种无形的负担。
与此同时,同学之间的竞争、学校老师的希望也可能加剧他们的压力。而当辛劳付出与学习成绩并不成正比时,他们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陷入悲观、焦虑之中,个别孩子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刘美兰说,根据往年经验,每年4月上旬的省质检后,是学生最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时期,如果不进行心理调整,不少学生几乎无法面对越来越逼近的高考造成的压力。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因为成绩达不到预期目标或是成绩呈波浪式起伏而焦虑不安;学习差的学生则担心十几年的梦想就此破灭,无所适从。
因此,下一阶段,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生命远比成绩来得珍贵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文凭有一定要求,不少人因为缺少文凭或不是重点院校毕业,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家长、学生必然十分重视高考,但是,必须告诉孩子:“生命远比高考成绩来得珍贵。”
孩子在复旦大学上大二的过来家长林女士认为,家长对待高考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在健康快乐的孩子与盲目追求高分使孩子不堪重负之间,自己更关注前者,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孩子高考冲刺时没有什么压力,反而发挥得好。“优良的高考成绩会让孩子的人生多一些成功的筹码,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高一学生家长林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无论孩子分数如何,父母都要欣赏孩子、接纳孩子,尤其是进入高三这个阶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洞察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
“很多高三孩子都把高考看成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不允许自己失败,要求过于绝对化,如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应该及早进行干预,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孩子珍惜生命的价值。”林剑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因为大人的疏忽,错过了让孩子打开心结的时机,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多种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刘美兰提醒家长,多种方式可以帮助高三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因为温馨的气氛能化解孩子心中的抑郁、苦闷、焦虑,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茶余饭后可以陪着孩子聊天,帮孩子转移高考压力。让孩子明白,父母再忙也会在关键时候陪着他们、呵护他们。
帮助孩子缓解和发泄压力。
最后冲刺阶段,有的孩子会因为紧张、任务重、压力大而心烦气躁,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时要先让孩子“充分发泄”一番,然后再安慰。孩子发脾气实则是在发泄压力,家长这时不必和孩子较真,要充分理解他们。
保证孩子良好的睡眠和质量。
这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家庭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还可让孩子多时段睡眠,比如中午让孩子小憩。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孩子精力充沛、心理平衡的前提。
最后冲刺阶段,家长的关心要适可而止,避免三个“过分”,即过分关爱、过分关注、过分期待。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她)就可以了,过问太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刘美兰提醒,对于高三学子来说,科学的复习策略是心理调整的最有效方法。寻找有得分空间的相应内容,有的放矢地复习,而不是疲于奔命地应对各种作业,从头到尾地再复习。因为后者只会让你更焦虑。临考前加强基础题,做一些自己基本已掌握的重点,不断体验成功,这样就容易找到信心。
议论风生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郭顺敏(厦门松柏中学原校长、嘉莲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又一名高三学生跳楼了,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过:“钱学森之问”不是问教育,而是问社会。社会应该为青年创造上大学以外的出路。
我们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视为唯一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才能拥有城市户口或合法的居留证,才可能有比较体面的职业,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因为现在什么都讲学历,哪怕公司招聘一名招待员,没有大学文凭是寸步难行。
事实上,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减负令,却遭到家长的加压。减负是好事,为什么家长反对而了“阻力军”?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家长患上了一种集体焦虑症,这是从众心理导致的一种普遍情绪,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环境下,家长们没有底气拒斥课业负担。道理很简单,谁也不敢拿自家孩子做试验品。
而老师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教学成就感下降。学生厌学心理日益明显,他们找不到成功的动力,以我为中心,责任感下降,对他人冷漠,缺乏感恩之心,这几乎成为他们的通病。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其原因就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他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严重下滑和近视大规模发生。心理上,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也有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自杀。不少中学生已不堪重负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更有甚者就是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孩子们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社会如能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让青年人能够在不同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这样才能保证各级各类学校良性竞争,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才能使学校老师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教育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