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剖析就医“怪事”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怪事”,而这些“怪事”直接损害了患者的就医权益。
■怪事一:
前半年容易后半年难
许多患者反映,在医院看病,前半年挂号、治疗、住院、手术都比较容易,到了后半年就难得多,很多医院甚至推诿病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林野
这些患者是医保患者。现在医保部门对定点医院的支付实行总额预付制,即每年给定点医院固定一个总金额,作为当年医保报销的总额度,医保予以支付、报销。“一般来说,半年多医院就能把这个额度用满,后面再收医保病人,就会赔钱”,因此,才造成了后半年医院推诿病人的情况。鉴于这一问题,今年北京对医保支付政策进行了调整,把这个支付限额分解到了每个月,“今年北京的医保患者看病是不是又会遭遇上半月容易下半月难的局面呢?”林野道出了自己的隐忧。
■怪事二:
切个阑尾要找局长
一位熟人为了做一台普通的阑尾切除小手术,竟不得不找到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据说这个患者之前被多家医院拒收,只是因为病情比普通患者复杂一些,但手术难度绝对不是真正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院长陈仲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医保实行单病种付费,即对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医保实行一次性包干付费,不管怎么治,都报销固定额度。“所以,病情越复杂,治疗难度越大,成本就高,这类病人就容易被推诿”。
史大卓建议,应全面梳理医保支付项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细化按病种付费,使之既能控制医疗费用,又能符合患者病情需要。
■怪事三:
每周去开药难倒老人
我的父亲年老体衰,患有高血压病,需要长期服药,每周,老人都要自己跑医院开药或托我代为开药。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玛依努尔·尼牙孜
医保规定一次只能开一周的药,“我在医院工作,知道这当中有控费的考虑。但这些规定不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玛依努尔·尼牙孜说。
史大卓建议,应根据不同慢性病的实际情况,在医保中扩大常见慢性病可开一个月药量的病种范围。“但这只是治标,关键是医保资金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要提高,对医疗行业和患者需求要有深入了解,才有可能促使医疗服务合理化”。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