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一根小导管解决心脏大问题

2012-04-25 10:45:13厦门日报admin查看次数:769

▲姜朝晖主任(右一)正在实施心血管介入治疗。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技术以其微创、精准等优势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解放军第174医院心血管内科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介入团队,能开展目前国内所能开展的所有心血管介入技术,如冠心病支架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治等,以及外周血管的介入诊疗,其中,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该科去年引进姜朝晖博士担任科主任后,平均每月完成30台高难度支架手术,短短半年时间,支架手术量已冲进全省前十位。

   开展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
   严控支架数量

   这几年,心血管介入领域支架滥放问题日益突出,饱受诟病。有的医生不顾病人实际情况,一次性放入三四个支架,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还带来许多副作用。

   为了更精确地判断是否需要放支架,174医院心内科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技术,操作时,医生将测定压力的导丝置入患者冠状动脉,测定狭窄段冠脉两端压力差,如果两端压力差衰减在20%以上,则说明狭窄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做介入手术放支架。姜朝晖介绍说,这是国际通行的方法,比国内目前靠狭窄>70%的形态学判断指标更客观严格,而且操作并不复杂。但这个国际通行的技术,国内不少医院不能或是不愿开展,因为会降低支架使用量,“据说,我国马上要强制推行这一测定方法,以进一步规范冠脉支架手术。”

   双侧插入导管
   解决前降支慢性闭塞病变

   一位38岁的男性,平素身体健康,去年突发胸痛,做心电图检查仅有轻度缺血改变,在其他医院就诊没引起重视。今年3月,男子来到174医院心内科就诊,心电图检查完全正常。这一情况引起接诊的姜朝晖主任的重视,通过仔细询问,得知该男子的父母都在60多岁猝死,由此判断该男子有心脏病家族史,是心脏病高危人群,于是建议他进一步做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起始段100%闭塞!

   前降支是冠状动脉最主要的一支血管,供应心脏70%的血液。当务之急是做介入手术,解决血管慢性闭塞,放入支架疏通血管。可是,这种慢性闭塞病变处由于长时间没有血流,血栓非常硬,做介入手术时需要很硬的导丝,而且通过常规造影看不清冠脉走向,稍有不慎容易捅破心脏血管。最后,姜朝晖决定实施双侧插管,即从患者的桡动脉、股动脉各插入一根导管,一上一下进入,双侧冠脉造影,这样,医生能清楚看到闭塞两端的情况,手术安全更有保障。手术非常顺利,姜朝晖成功地通过右冠送入导丝到左冠前降支,用逆行导丝技术解决了慢性闭塞病变,放入一个2厘米多的支架,疏通了前降支。这个手术叫做“逆行导丝开通前降支慢性闭塞病变”,难度非常大,被誉为“摘取冠脉介入皇冠上的明珠”。据介绍,国内能实施这一手术的医生还屈指可数。

   84岁不敢做搭桥手术
   微创介入来帮忙

   84岁高龄的老人,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了,像这种情况,以前只能做外科搭桥手术,得在胸前开一个5厘米的刀口,手术需花费五六个小时,还要使用体外循环。由于老人年纪太大,很多医院不敢为他做搭桥手术。最近,老人来到174医院心内科求治,姜朝晖主任为其实施了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姜朝晖介绍,他曾在韩国峨山心脏中心学习,该项高难度手术由其老师在韩国率先开展。该微创手术能够让一些原本必须做搭桥手术的患者免受开刀之苦,尤其适合高龄冠心病患者。

   【专家简介】

   姜朝晖:学科带头人、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获得韩国心脏介入专家资格证书。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国家心脏中心完成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曾在意大利比萨大学CNR临床心脏病学中心学习,在韩国峨山心脏中心专修冠心病介入治疗并获得杰出贡献奖。是亚太心脏介入大会主席团成员,曾在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大会、2008年世界心脏病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6篇。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等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龚奕 姜美廷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3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