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安全为首
乙肝病毒之害甚于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简称: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复制所导致对肝脏的危害远远大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只要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有效调整治疗方案,就能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据悉,在乙肝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06研究”也证实,通过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3年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过半。2010年公布的“4006研究”长达10年随访数据显示坚持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不仅可使肝纤维化得到显著改善,甚至使得个别患者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转。
抗病毒治疗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访
厦门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生吴晓鹭提醒,抗病毒治疗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访,有些病人由于惰性和大意,拖到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后才去检查,往往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治疗起来比较被动。
吴晓鹭医生还就我国上市的4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给出了具体建议。服用替比夫定的乙肝患者,每隔3个月要查一次肌酸激酶、乳酸水平,同时避免过多运动,如果持续肌肉酸痛,为避免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应考虑停药或换药。
须注意的是,欧洲用药委员会发出通告,禁止替比夫定与干扰素同时使用,否则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疾病。但它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合用的安全性还是非常可靠的。
有些病人听说阿德福韦酯有潜在的肾毒性就不敢吃药了,吴晓鹭医生指出,肾功能良好的成人每天服用10毫克阿德福韦酯,5年临床实验表明,其安全性很好。
拉米夫定应用人群最广泛
4种药物之中,拉米夫定的上市时间最久,应用人群最广泛。它的安全性也已得到全球医生的公认,不良反应也极为罕见,被批准用于严重肝病、晚期肝病,还有肝移植的患者。恩替卡韦在药品说明书上提及动物实验中存在致癌的问题,但目前也尚未发现用药后导致肿瘤的例子。
吴晓鹭医生总结说,要保证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无外乎就是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轻易地终止一些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