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为何贴满高校
她来自西北,是广州某知名高校哲学系的研究生。眼看就要毕业了,为了在广州有个稳妥的落脚之地,她毅然通过社会征婚机构的介绍,嫁给了一个她并不很爱的男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征婚广告出现在大学校园内,包括婚介公司、交友中心、社会商业人士等社会元素的面向大学生征婚的市场机构成倍增加,江苏省更出现了全国首家高校婚恋联盟。
“社会征婚进高校”正成为一个新趋势。近日,时报对广州10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展开相关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学生能接受社会人士校园征婚现象,一成半学生表示会主动尝试征婚,只有不到三成学生表示反对。
征婚广告贴满校园角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婚介公司、交友中心将眼光瞄向了高校校园,在校园内开拓高校征婚市场,各种征婚广告贴满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记者调查发现,广州高校的征婚现象从无到有,如今已经是成倍增加。仅今年1~10月,就先后出现三四起校园征婚广告。有婚介机构人士表示,平均每天有三四名大学生到他们那里登记征婚。
华南师范大学
白领俱乐部为男士征婚
“十一”黄金周刚刚结束,华南师范大学就出现这样一张告示:“广州越秀区 公务员,广商学士,觅本科以上高年级女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这些“求婚者”有分别来自外企、政府、电力系统的白领男士。
记者看到,这3名男士均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学历均在本科以上,身份分别是日资企业高级翻译、越秀区公务员、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白领觅友”、“公务员征婚”等消息在华师大校园内传得沸沸扬扬,同学们议论纷纷。同学们都认为,这种征婚方式的目标很明显,就是瞄准了华师大的漂亮MM,而且征婚者条件不错,不是大企业员工就是政府公务员,很能吸引女生,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征婚方式。然而记者调查最终发现,贴告示者乃附近一家高级单身白领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女大学生能吸引更多白领,所以他们就把“征婚广告”贴进校园。
中山大学
单身青年贴广告“聘妻”
前往高校征婚的还不仅仅是婚介公司或是白领俱乐部,一些社会单身青年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学生。2004年12月,中山大学各大饭堂门口,一名声称愿做“管家丈夫”的男子在校园内张贴“招聘妻子”的广告,还要求“应聘”者必须以硕士、博士等事业有成的高知女性为主,并表示在获得爱情的同时,还表示女方“我愿意将自己神圣的爱情商品化、礼品化,送给优秀的你……妻子一经聘任将得到100个吻、30声我爱你,做饭20次”。除此之外,还特别要求“女性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最好是硕士博士毕业的,而且要有房子有车事业有成!”该男子还提到,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如今已35岁,在广州大道南购买了住房,希望各行业的女性能够大胆示爱。
当这一荒诞的广告出现在中大校园时,引起了诸多大学生的非议。但一些研究生却颇感兴趣,认为有一个如此贴心的“管家丈夫”是众多女性的心愿。
高校征婚成功率几为零
上述现象可看出,高校征婚现象不仅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更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婚介公司、俱乐部为何将眼光瞄准高校?对此,从事高校征婚的某俱乐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能为许多高级单身贵族寻觅另一半,“寻觅”成功后向男方收取不少的“谢媒钱”。他们可以保证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保障所有会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并可为包括大学单身教师在内的高知白领提供“觅友”服务。另外,一名举办校园征婚活动的信息中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生也要走入社会,需要就业和步入婚姻,通过活动提前将大学生的简历托管到中介公司,为更多的知识白领提供交流的平台,这并无不妥。
记者采访发现,比起面向社会上的征婚现象而言,征婚公司普遍认为,面向大学生征婚的确能够“挖掘”到不少优秀“婚源”,大学女生青春靓丽又清纯可人,比起社会上的应征者,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同时,大学生除了文化修养高,同时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种种原因说明,不可否认高校是高素质女性最为集中的地方。
征婚公司如此兴师动众,大学生们也应者有之,高校征婚的成功率又有多少呢?遗憾的是,记者采访时,众多婚介公司坦承“面向大学生的征婚成功率几乎为零。”某婚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生因为没有走出校门,单纯往往让他们对任何事都心怀戒虑。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因为学历高,往往有一种天之骄子的感觉,十分自傲,这让一些自尊心较强的成功人士产生矛盾心理。特别是“80后”出生的大学生,往往自尊、自负,缺少对别人的关爱,以自我为中心,也成为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征婚故事
女大学生征婚只为落户广州
赵燕,几个月前还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名研究生。几个月后的今天,她已经通过朋友的征婚介绍,顺利地成为一名广州媳妇,落户广州。回想起半年前的艰难抉择,赵燕神色黯然:“事实上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丈夫很大男人主义,我甚至有些为当时的决定后悔。”
无独有偶,今年7月毕业的广州某高校本科生小谢也曾经以一名在校生的身份走上征婚之路。小谢不算是美女,但干净利索,文静大方,如今在一家私营企业做文职工作。谈到临毕业那会的烦恼与痛苦,小谢似乎不愿再去回顾,在记者多次交流下,才勉强有了下面的对话。
信息时报:你毕业那阵子怎么会想到在网上征婚呢?
小谢:因为没找到工作,身边也没什么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所以希望找个人依靠一下。毕业那段时间,忙着找工作,忙着毕业,忙着找住处。到了7月离校的时候,学校宿舍已经不能住了,连毕业证也没拿到,因为还欠学校学费。
信息时报:你觉得在网上能找到你想要的对象吗?
小谢:现实中,我从心底有点自卑,所以在学校也没谈男朋友。我征婚主要是想改变境遇,不要浪费时间和感情,这也是一种机会吧。
信息时报:有人和你联系吗?
小谢:有几个,都是通过网络联系,也和其中两个见过面,可要我一见面就决定嫁给他,我还是没有这个勇气,或许那两个人还不是我想要找的类型吧。如果自己心里完全不愿意就嫁人,又在这种情形下,我觉得那是出卖自己了。
信息时报:你觉得这个经历对你影响大吗?
谢:影响还是有的,它代表了我那时候的心理历程,虽然通过网络征婚我还没找到自己合适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希望我能在今年找到满意的归宿。
编辑点评
婚恋指导责任不能放弃
从普遍反对在读大学生结婚,到允许婚介进入校园,大学领导们的这一观念转变,前后只有两三年时间。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如果以为学生的婚恋学校从此可以不必再管,无疑会使问题走向另一面。这也是笔者对婚介进入校园的担忧。
为让学子们不再"情感真空",适时而婚,一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择偶观,二要有物色对象的广阔平台。然而,婚介多是商业性组织,以"撮合-收费"为赢利模式,很难寄望他们会在婚姻观念的引导上帮上一把;能公开真实信息、公平交易就算不错了。因此,婚介进入之后,学校对学生婚恋的帮助、指导绝不可少。这点必须十分明确,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不能排除有某些领导,至今仍对"大学生结婚"耿耿于怀,对婚介的进入采取"喝倒彩"态度。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和情感处理能力都比较脆弱,对婚姻的理解和期望,也往往夹杂过多的功利目的,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到婚介组织中寻觅"缘份",就会使他们在进入社会经济大潮伊始,少了一道必要的牵引和过滤;遇上不良中介,难免不会上当受骗。"近六成学生接受校园征婚现象",表明大学生婚姻心理普遍早熟,更因有婚介组织的市场炒作。因此,这并不表明可把大学生的婚恋推入市场,相反,只能说明强化婚恋指导的必要性。贺贝
校园征婚,大学生多接受
一成半学生表示会尝试征婚,为脱贫或好奇心驱使等成大学生应征主因
当代大学生对于频频“闯进”校园的征婚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连日来,信息时报向广州10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能够接受社会人士在校园的征婚现象,一成半学生表示会主动尝试征婚。总的来说,大学生们认为这种现象“存在即合理”,可以接受。
不同年代大学生对校园征婚看法不同:不支持也不反对VS只要慎重也不是坏事
当代大学生对于校园里的征婚现象见惯不怪,但对于毕业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虽然也表示可以理解,但很显然,他们也有保留意见。
80年代大学生:“我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1987年大学毕业,现就职广东某学院的王教授说:“我们当年别说征婚了,那时谈恋爱都是违反校规被严格禁止的。”
王教授指出:现在的校园征婚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前的人谈到婚姻,是以感情、以责任为基础的,而现在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现在的青年人,思想比较浮躁,经常缺乏把持力,当然,大学生校内校外征婚,只要不是骗局,并不是什么大事,我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
90年代大学生:“通过婚姻改变现状,可以理解”
1997年大学毕业,就职广州某 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部经理的李小姐对于大学校园出现的征婚广告是这样认为的:“这需要多方面去看待,如果纯粹是为了通过婚姻来改变现状,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他(她)们的无奈,也是可悲的”,同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得到了一部分也必然会失去另一部分,既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想法一样,我们就应该给予理解,如果能有相关的引导与规范那会更好”。
21世纪大学生:“做得好也要嫁得好,这不是坏事”
现就读于广州某大学的夏同学则认为,在这个以经济地位来论英雄的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应征)至少能少奋斗10年吧,找棵大树也好乘凉呀,享用别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虽然另类却也是一种机会。“作为现代女性,不仅要做得好,也要嫁得好,只要慎重,扩大范围选择不是什么坏事。”
大学生征婚或应征初衷:有人想脱贫有人是好奇
记者通过连日来的调查发现,想摆脱贫困现状、找个伴出国伴读、好奇心驱使等都是大学生打破传统观念,主动征婚或应征的主要原因。
原因一:
想通过征婚摆脱贫困
很多征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征婚的形式来改变现状,比如,能帮他(她)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改变贫困的现状,或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些。从事情的表面来看,这是值得诟病的,但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也不是危言耸听,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导致他(她)们用这种偏离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学生也属于经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以金钱来衡量,所以有人愿意不计成本去寻找经济的支持。学生中有几种说法,比如“没有感情的婚姻,用钱弥补也不错”,“现在这个社会,合适的优秀人才非常难找,到校园来征婚的男士应该不是有钱就是事业有成,目的性明确”,“可以碰一下运气,出了校门,大学生的清纯就不值钱了”。
原因二:
受周边人际环境影响
有不少同学是受周边人际交往环境的影响去征婚的。比如身边的朋友、室友个个都找朋友了,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而身边也没有了合适的人选,为了逃避寂寞,于是就选择征婚的形式,有大学生这样感叹:“有个人陪真好”。
也有不少男性准 留学生们想在出国前找个伴,一起度过求学的艰难岁月,毕竟国外留学生中男多女少,找外国的伴侣又不现实,所以想在出国前找个伴。据记者了解,在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这种现象已经见惯不怪了,这也许和人的群体归属感有关吧。
原因三:
纯粹是为满足好奇心
也有些同学是出于好奇心、好玩心理去应征或征婚的。有同学说,一些征婚广告写得非常好玩,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去看看到底征婚的人长什么样,有什么情感经历。或者想以此了解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有个例子,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四的王同学愿意尝试征婚,她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的好奇心一向都很重,接受征婚的原因之一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看看中介机构的背后和征婚者的征婚动机。
原因四:
迫于家长催婚的压力
大学生乐意征婚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些是来自亲人朋友。有部分学生说去征婚纯粹是迫于家长一直催促他们早日结婚的压力。近日就有媒体报道,如今大学新生入校后,父母亲经常会问“找到男朋友没有”?当然这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据了解,现在的父母之所以会希望子女在大学就找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学校的环境比较单纯,在学校找比在社会上找“安全”一些。而且这样孩子一毕业就可以结婚,然后有更多的精力去为事业奋斗。再有就是现在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的事例太多了,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找不到对象。甚至有父母亲自陪子女到婚介所登记征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