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捐赠遗体,行吗?
器官公仔能对大人和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厦门超过250万常住人口,捐献志愿者登记成功比例约为1/12500。如此低的比例引起不少市民关注。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受传统文化影响,目前只能做宣传工作,让人们更新传统观念,让遗体捐献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了促进自愿捐献遗体(器官),不少城市也因此设立志愿劝捐员。
在深圳等城市,已经有了专门的器官(遗体)劝捐协调员队伍。武汉也在向社会招募眼角膜捐献协调员。有业内人士建议,厦门能否也向社会招募志愿劝捐员,专门负责遗体、器官捐献的动员与回访工作。
A、劝捐可能给患者家属带来心理压力
厦门是否需要志愿劝捐员,市民中有两种不同观点。
蓝先生认为,劝捐员一来就意味着患者要不久于人世,这样的做法给患者家属太大心理压力。另外,捐献器官本来就是主张自愿的,不需要所谓的劝,劝捐员给人的感觉就像托,有点强人所难,逼着家属提前考虑患者身后事。
钟女士则认为,劝捐员是为了许许多多的患者去劝说别人的,是给那些患者带来重生,他们并不是为了牟利。而现在人们对于捐献器官还有许多顾虑和不了解的地方,需要劝捐员去劝说。
我市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成员(初定)单忠贵认为,我市应成立志愿劝捐员队伍,劝捐员可与患者的主管医师联合劝捐。
劝捐的同时,单忠贵建议,对脑死亡的患者家属在经济上设定人道补偿,这样能让家属平衡些。“脑死亡,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人眼里,不等于死亡。要他们捐出亲人的‘活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市红十字会俞娟认为,在死囚犯中进行器官捐献的动员,在目前不失为一种好的器官捐献渠道。
B、让医务人员劝捐?难!
卫生部希望在全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试点省市中,各大公立医院能发动医务人员兼职成为器官捐献协调员。然而,让医务人员成为捐献协调员可能性有多大?记者为此走访医务人员。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张雪好说,目前他们并未开展对重症患者进行劝捐工作,“急诊患者在抢救失败后,家属已经很悲伤,我们就更不可能再动员家属捐献逝者的器官。”
她认为,只有在捐献遗体(器官)普及较高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才能在患者(家属)中进行劝捐工作。且应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劝导比较好,他们更了解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兼职协调员工作,只能是促成捐献的一种辅助方法,不应成为主要办法。
对此,我市另一家公立医院里的一名医务人员讲得更直白:“你扯淡吧,悲伤的家属能一拳头直接就把你打飞了。”
也有人建议,学习深圳在驾驶员中发动遗体(器官)捐献的方法,对此,记者采访了3名驾驶员都被否决:“你这不是咒我死吗﹖”
【建议】
■林依晨历经手术摘除大脑蝶鞍部两厘米蛋形囊肿后,人生观顿然豁达。24日,她在台北担任财团法人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器官捐赠形象大使”时透露,已与母亲相偕加入器官捐赠行列。
出台措施鼓励市民参与捐献
昨日,本报推出“器官捐献系列报道之一”后,不少市民致电本报热线5589999提出建议,其中不乏一些可行的办法。
借鉴无偿献血的方法
目前,我市市民如果献血超过800毫升的合格血液,就医时终身免费临床用血。
市民廖女士建议,对于激励市民参与器官捐献,政府应像激励无偿献血一样采取这种良性循环激励机制。器官捐献者家属可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器官。对于接受过器官移植的患者,也规定他们在身后有捐献器官的义务。
立法修改器官捐献法
市民许先生认为,可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只有不愿意捐献器官的才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这样的默认捐献,免除许多麻烦,也能帮助器官捐献成为普遍行为。
在美国,负责器官捐献的医生有责任向家属表达器官捐献的请求。美国成年人几乎都有驾照,驾照的正面是开车人的姓名、性别、身高、出生日期以及住址等信息,背面则是一份器官捐献同意书。
厦门市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明珠说,我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将适时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专项基金。采取政府投入一点、医院资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受益者出一点的方式,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困难救助、缅怀纪念、表彰奖励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