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持续优化“患者不动医生动”救治策略 延长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窗
前不久,35岁的林先生在海沧上班时突然倒地,被就近送到医院抢救,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为脑卒中,需要尽快介入手术取栓治疗。主管医生立即联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启动“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厦门卒中急救模式紧急施救。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成员赶赴海沧,成功帮助患者开通脑血管。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星宇(右)团队实施介入手术。石青青摄
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厦门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牵头在全市成立介入取栓联盟。联盟的目的是建立适合厦门特点卒中急诊救治模式,让厦门市危重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该科还以临床为基础强化科研开展多模式影像指导取栓研究,将救治时间窗延长至72小时,为诸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赢得生的希望。
据了解,11月20日,在厦门市医院协会主办的2022年厦门市医院协会年会上,会上公布了第二届“年度医疗十大创新技术”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蝉联全市入选项目最多的医院。该院神经内科的创新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厦门“年度十大创新技术”。
发病危急 越早治疗恢复越好
脑卒中,俗称“中风”,80%为缺血性卒中,20%为出血性卒中。对于缺血性卒中,需及时疏通堵塞的血管;对于出血性卒中,则以止血为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脑卒中预防,规范及时治疗脑卒中,减少残疾发生。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联合实施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要求到2022年,设立卒中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星宇表示,卒中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残,卒中救治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越早期治疗恢复得越好。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厦门市脑卒中质控中心组长单位,在市卫健委指导下,对全市医疗机构脑卒中治疗质量进行控制,推动全市脑卒中治疗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同时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为主、加强宣教、早期干预,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提高脑卒中救治效果。
成立联盟 “患者不动医生动”
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是溶栓治疗后开通脑血管的有效补充手段。然而,培养一个成熟的神经介入医生周期很长,一般要10年。
为了推动本地区脑卒中救治水平共同提升,让更多脑卒中患者及时就近得到救治,去年年底,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牵头成立了厦门市介入取栓联盟,打造1小时互助圈,创新性地提出“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救治策略。联盟专家组由各大医院神经介入医生组成,高效配置医师资源。
流程智能 实现“书同文车同轨”
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重要方法。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输注溶栓药物,要在60分钟内完成。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个时间已缩短至45分钟内。这一变化得益于流程改进。
据了解,该院在全市率先打通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院外随访的一体化信息建设,把相互割裂、分散的信息、数据统一起来,实现“书同文、车同轨“。
陈星宇透露,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正在几个社区试点,推广相关智能设备,希望能将脑卒中患者管理延伸至社区,建立“救-医-康-防”“医院+社区+个人”的一体化闭环就医模式。“目前我们正在做软件升级,争取将医院建档的数据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并向全市推广。”陈星宇表示,“这样一来,医院之间,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高效,有助于对厦门市脑卒中患者进行更精细化的整体治疗,为政府的医疗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