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微创诊疗水平高
2014-09-16 09:08:12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557
从过去的“开肠剖肚”,到现在的消化内镜微创手术,近20年来,消化疾病诊疗理念和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紧跟时代步伐,在消化疾病的微创治疗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丰硕成果。目前,该科每年住院病人达2300多人,内镜检查治疗近2万例,绝大多数采用各种微创治疗,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深受患者的欢迎,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科室的区域影响力日益凸显。
A、肠癌刚“萌芽”,ESD将其彻底清除
洪先生今年54岁,家里好几个人都是结肠癌病人。前阵子,他做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长了一个小息肉,很担心自己也会“中招”,于是慕名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为他做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子里确实有一个0.3厘米的扁平状息肉样增生,进一步通过高清放大及NBI染色内镜检查,不排除是结肠早期癌。于是,医生又为他做了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癌“种子”尚处于萌芽状态。
科室讨论后,决定为洪先生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把“坏种子”彻底清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经治疗后,洪先生很快就痊愈出院了,没开刀,也不用化疗、放疗。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益琛教授介绍,消化道肿瘤若能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0%。切除早期消化道肿瘤,不一定需要开膛破肚,现在,医生借助消化内镜,把一根细管伸进患者口腔,抵达病变部位,就能完整剥离肿瘤,患者体表根本没有创伤,这就是内镜黏膜剥离术,即ESD手术。
现在,采用内镜下氩气电凝术、息肉的圈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现代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早癌,胃肠道黏膜下肿物,和外科一样切得干净,对病人仅有微小的创伤,已基本取代外科手术治疗。
B、食管气管瘘,内镜放支架巧封堵
68岁的陈老伯在其他医院确诊为食管癌,而且肿瘤已经穿透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他吞咽唾液或吃东西的时候,因为有瘘口,唾液和食物很容易从食管跑进气管,使得他剧烈呛咳。为此,陈老伯不敢吞咽,只能不停地吐口水,连基本的吃饭喝水也成了大问题。这样的日子让他痛苦不堪,身体日渐消瘦,最后变成了皮包骨。
最近,陈老伯抱着一丝希望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求治。科室召集麻醉科集体讨论患者病情,决定在麻醉下用消化内镜为其置入食管支架,堵住食管气管瘘。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食管气管瘘比较大,而且食管腔狭窄,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普通的胃镜根本无法完成治疗,于是改用鼻细胃镜,整个内镜治疗过程很顺利,瘘口被成功堵上了。陈老伯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咽下自己的口水,睡个好觉了。”
戴益琛介绍,食管瘘颇为凶险,主要包括食管气管相通的食管气管瘘、食管与胸腔相通的食管胸腔瘘、食管与纵膈相通食管纵膈瘘。现在,医生借助消化内镜,可以用带膜支架堵瘘治疗,半小时内即可完成手术,能很好解决各种食管瘘问题,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
C、胆道梗阻眼发黄,支架撑开退黄疸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积极开展各种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深受患者欢迎。
汤阿婆76岁,从去年开始,她的皮肤和眼睛渐渐变黄了,食欲也明显下降,其他倒没什么不舒服。今年,在家人的劝说下,她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看病,医生检查后考虑是十二指肠肿瘤,堵住了胆道,胆汁淤积,导致皮肤和眼睛黄染。于是为其安排活检,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癌。
汤阿婆年龄大了,她的家人要求医生采取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方案。经科室讨论及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医生为她实施了十二指肠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撑开堵塞的胆道。术后,汤阿婆的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黄疸减退了,生活能够自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阿婆和家人都很满意。
戴益琛主任告诉记者,引起腹胀管腔狭窄的各种疾病,如引起呕吐、腹痛、腹胀、黄疸、肝功能衰竭的食管狭窄、幽门梗阻、小肠及大肠梗阻、胆道梗阻,均可以借助内镜,采用探条扩张、气囊扩张、管腔内支架治疗,迅速解除管腔狭窄,缓解症状。
事实上,消化内镜的用途远不止这些。现在绝大部分的消化系疾病,如各种消化道异物、胃结石、胆管结石,都可以用内镜从管腔取出。对于药物未能止血的消化管腔内大出血,也可以用消化内镜从管腔内进行微创止血。部分人配合放射介入治疗技术,从血管腔内止血,可以大大减少输血量,绝大部分病人可以避免开刀手术,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本期专家】
>>戴益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规培基地主任。厦门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师从我国胃肠病学泰斗周殿元教授,毕业后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胃肠病与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擅长疑难危重消化病的诊断治疗,对消化内科疾病的微创治疗有深入研究,在胃肠动力学、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晚期消化道肿瘤的姑息治疗、消化疾病内镜下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
是全军临床医学中青年人才培养基金培养对象,军区卫生专业人才培养“122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任南京军区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消化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委、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学分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先后发表论文100篇,在闽南地区消化内科领域首次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获解放军医疗成果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1项,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主持科研课题4项。
【温馨提醒】
消化道肿瘤常见症状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人,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来看,恶性肿瘤死亡率前5位中,消化系肿瘤占据4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据厦门市疾控中心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分别位居我市恶性肿瘤的第2、3、4、5位。
消化道肿瘤早期常无特异症状,甚至毫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不适,有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当心是否患上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对于年龄超过45岁、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病史者,如有症状出现,更需提高警惕,及时接受全面的专科检验检查。
●食管癌:吞咽困难,吃东西有梗阻感。
●胃癌:上腹部疼痛,早期可能仅有餐后饱胀及轻度恶心感;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出血、黑便;其他如腹泻、便秘、下腹不适、发热等。
●肠癌:便血,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大便相混,可有血块或黏液脓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加,总觉得便不干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变细、变形,排便困难;贫血、乏力、疲劳、食欲减退、消瘦、消化不良、发热、腹痛等。
【链接】
无痛内镜帮您“揪出”消化道早癌
在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无痛检查已占全部胃肠镜检查的七成以上
蓬勃向上的消化内科团队。
胃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就是靠胃肠消化和吸收,而体内90%以上的毒素也由肠道排出。胃肠担负着重要职能,却时常为疾病所侵。
俗语有“十人九胃病”之说,慢性结肠炎、老胃病、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胃肠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很多人长期加班,有的人长期压抑苦闷,再加上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欠佳,越来越多的人受胃肠疾病所累。其中,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更是冷酷的健康杀手,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胃肠疾病高发,早诊早治是关键
提升早期肿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对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以胃癌为例,若能尽早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胃癌并及时治疗,病人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预后较好;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0%~30%。
胃镜、肠镜等消化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揪出”消化道肿瘤。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益琛教授介绍,在我国,由于人们健康意识还不强,加上胃镜、肠镜检查比较痛苦,过程比较麻烦,不少病人难以接受,没有将其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因此,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率相对较低,临床上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非常可惜。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胃镜、肠镜检查已经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在有些国家,45岁以上人群必须做胃镜、肠镜检查,因此可以及早发现大多数胃肠疾病,特别是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戴益琛说,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的消化内镜设备及医疗技术十分发达,胃镜检查普及至基层医院,全民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居世界前列,大多数胃癌在早期就被发现,通过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得以根治,大大降低了胃癌的死亡率。
内镜是发现早癌的“火眼金睛”
为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大力普及推广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目前,无痛检查已占全部胃肠镜检查的70%以上,使消化内镜检查变得更为舒适,病人更容易接受。
近10年来,为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全面强化医生的技术培训;对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及时筛选,每例病人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更准确及时地发现消化道早癌,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科室还配备了高清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NBI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最先进的消化内镜设备,它们是内镜医生的“火眼金睛”,在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步】
高端人才设备 助力学科发展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获评解放军联勒分部重点消化病学专科
消化内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
在本轮全军三级甲等医院复评中,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作为重点学科接受全军专家的严格考评,消化内科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建设医疗技术全面达标,还开展了近10余项最新的消化疾病微创治疗技术,深受专家的好评。
消化内科从十几年前的一个人、一条镜,发展到现在,成为现代化的消化内镜中心,拥有宽敞明亮的消化病房,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10年间,消化学科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消化病学组,到今年成为解放军联勒分部的重点消化病学专科,为厦门市消化病学领域再添重点学科,为特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与设备。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坚持高起点建设消化内科,聘请全国著名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专家郭学刚教授担任消化内科名誉主任,为消化内科的建设发展进行全面筹划。在此基础上,通过聘请全国著名专家来医院讲课并进行手术演示、举办学术交流、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消化内科的临床技术水平。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消化医师专业队伍。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8人,绝大部分医师为硕士和博士。
有了高水平的人才,还要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消化内科配有胃镜、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超细内镜、高清内镜、放大内镜、NBI内镜、超声内镜、前注水治疗内镜、双孔道治疗内镜,完善配套的内镜清洁消毒设备,洗肠仪,爱尔博氩气刀,多功能全数字X射线装置等设备。科室设备总价值1200多万元,达国内先进水平,为消化道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关】
今年又获省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在积极提升诊治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不少新的成果。
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戴益琛教授是第一七四医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他认真组织教学工作,承担厦门大学本科生内科学及诊断学大课授课任务,招收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接收来自各地的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的进修生。
消化内科有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研究人员均为博士、硕士,在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方面处于福建省先进水平。科室2008年后每年均获得军队与地方政府的研究课题资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基因对比分析、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因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检查与治疗方面进行不懈的攻关,取得较好的成就。多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1998年获得首个省部级成果奖,开创了厦门市消化病学界的先河。后来又陆续获得2次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次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今年再传喜讯,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获得厦门市消化病学界首个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近年来该科研究成果获得的奖项处于福建省先进水平。
洪先生今年54岁,家里好几个人都是结肠癌病人。前阵子,他做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长了一个小息肉,很担心自己也会“中招”,于是慕名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为他做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子里确实有一个0.3厘米的扁平状息肉样增生,进一步通过高清放大及NBI染色内镜检查,不排除是结肠早期癌。于是,医生又为他做了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癌“种子”尚处于萌芽状态。
科室讨论后,决定为洪先生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把“坏种子”彻底清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经治疗后,洪先生很快就痊愈出院了,没开刀,也不用化疗、放疗。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益琛教授介绍,消化道肿瘤若能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0%。切除早期消化道肿瘤,不一定需要开膛破肚,现在,医生借助消化内镜,把一根细管伸进患者口腔,抵达病变部位,就能完整剥离肿瘤,患者体表根本没有创伤,这就是内镜黏膜剥离术,即ESD手术。
现在,采用内镜下氩气电凝术、息肉的圈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现代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早癌,胃肠道黏膜下肿物,和外科一样切得干净,对病人仅有微小的创伤,已基本取代外科手术治疗。
B、食管气管瘘,内镜放支架巧封堵
68岁的陈老伯在其他医院确诊为食管癌,而且肿瘤已经穿透气管,形成食管气管瘘。他吞咽唾液或吃东西的时候,因为有瘘口,唾液和食物很容易从食管跑进气管,使得他剧烈呛咳。为此,陈老伯不敢吞咽,只能不停地吐口水,连基本的吃饭喝水也成了大问题。这样的日子让他痛苦不堪,身体日渐消瘦,最后变成了皮包骨。
最近,陈老伯抱着一丝希望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求治。科室召集麻醉科集体讨论患者病情,决定在麻醉下用消化内镜为其置入食管支架,堵住食管气管瘘。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食管气管瘘比较大,而且食管腔狭窄,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普通的胃镜根本无法完成治疗,于是改用鼻细胃镜,整个内镜治疗过程很顺利,瘘口被成功堵上了。陈老伯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咽下自己的口水,睡个好觉了。”
戴益琛介绍,食管瘘颇为凶险,主要包括食管气管相通的食管气管瘘、食管与胸腔相通的食管胸腔瘘、食管与纵膈相通食管纵膈瘘。现在,医生借助消化内镜,可以用带膜支架堵瘘治疗,半小时内即可完成手术,能很好解决各种食管瘘问题,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
C、胆道梗阻眼发黄,支架撑开退黄疸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积极开展各种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深受患者欢迎。
汤阿婆76岁,从去年开始,她的皮肤和眼睛渐渐变黄了,食欲也明显下降,其他倒没什么不舒服。今年,在家人的劝说下,她到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看病,医生检查后考虑是十二指肠肿瘤,堵住了胆道,胆汁淤积,导致皮肤和眼睛黄染。于是为其安排活检,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癌。
汤阿婆年龄大了,她的家人要求医生采取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方案。经科室讨论及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医生为她实施了十二指肠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撑开堵塞的胆道。术后,汤阿婆的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黄疸减退了,生活能够自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阿婆和家人都很满意。
戴益琛主任告诉记者,引起腹胀管腔狭窄的各种疾病,如引起呕吐、腹痛、腹胀、黄疸、肝功能衰竭的食管狭窄、幽门梗阻、小肠及大肠梗阻、胆道梗阻,均可以借助内镜,采用探条扩张、气囊扩张、管腔内支架治疗,迅速解除管腔狭窄,缓解症状。
事实上,消化内镜的用途远不止这些。现在绝大部分的消化系疾病,如各种消化道异物、胃结石、胆管结石,都可以用内镜从管腔取出。对于药物未能止血的消化管腔内大出血,也可以用消化内镜从管腔内进行微创止血。部分人配合放射介入治疗技术,从血管腔内止血,可以大大减少输血量,绝大部分病人可以避免开刀手术,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本期专家】
>>戴益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规培基地主任。厦门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师从我国胃肠病学泰斗周殿元教授,毕业后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胃肠病与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擅长疑难危重消化病的诊断治疗,对消化内科疾病的微创治疗有深入研究,在胃肠动力学、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晚期消化道肿瘤的姑息治疗、消化疾病内镜下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
是全军临床医学中青年人才培养基金培养对象,军区卫生专业人才培养“122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任南京军区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消化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厦门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委、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学分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先后发表论文100篇,在闽南地区消化内科领域首次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获解放军医疗成果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1项,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主持科研课题4项。
【温馨提醒】
消化道肿瘤常见症状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人,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来看,恶性肿瘤死亡率前5位中,消化系肿瘤占据4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据厦门市疾控中心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分别位居我市恶性肿瘤的第2、3、4、5位。
消化道肿瘤早期常无特异症状,甚至毫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不适,有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当心是否患上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对于年龄超过45岁、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病史者,如有症状出现,更需提高警惕,及时接受全面的专科检验检查。
●食管癌:吞咽困难,吃东西有梗阻感。
●胃癌:上腹部疼痛,早期可能仅有餐后饱胀及轻度恶心感;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出血、黑便;其他如腹泻、便秘、下腹不适、发热等。
●肠癌:便血,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大便相混,可有血块或黏液脓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加,总觉得便不干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变细、变形,排便困难;贫血、乏力、疲劳、食欲减退、消瘦、消化不良、发热、腹痛等。
【链接】
无痛内镜帮您“揪出”消化道早癌
在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无痛检查已占全部胃肠镜检查的七成以上
蓬勃向上的消化内科团队。
胃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就是靠胃肠消化和吸收,而体内90%以上的毒素也由肠道排出。胃肠担负着重要职能,却时常为疾病所侵。
俗语有“十人九胃病”之说,慢性结肠炎、老胃病、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胃肠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很多人长期加班,有的人长期压抑苦闷,再加上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欠佳,越来越多的人受胃肠疾病所累。其中,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更是冷酷的健康杀手,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胃肠疾病高发,早诊早治是关键
提升早期肿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对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以胃癌为例,若能尽早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胃癌并及时治疗,病人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预后较好;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0%~30%。
胃镜、肠镜等消化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揪出”消化道肿瘤。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益琛教授介绍,在我国,由于人们健康意识还不强,加上胃镜、肠镜检查比较痛苦,过程比较麻烦,不少病人难以接受,没有将其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因此,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率相对较低,临床上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非常可惜。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胃镜、肠镜检查已经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在有些国家,45岁以上人群必须做胃镜、肠镜检查,因此可以及早发现大多数胃肠疾病,特别是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戴益琛说,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的消化内镜设备及医疗技术十分发达,胃镜检查普及至基层医院,全民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居世界前列,大多数胃癌在早期就被发现,通过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得以根治,大大降低了胃癌的死亡率。
内镜是发现早癌的“火眼金睛”
为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大力普及推广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目前,无痛检查已占全部胃肠镜检查的70%以上,使消化内镜检查变得更为舒适,病人更容易接受。
近10年来,为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全面强化医生的技术培训;对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及时筛选,每例病人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更准确及时地发现消化道早癌,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科室还配备了高清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NBI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最先进的消化内镜设备,它们是内镜医生的“火眼金睛”,在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步】
高端人才设备 助力学科发展
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获评解放军联勒分部重点消化病学专科
消化内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
在本轮全军三级甲等医院复评中,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作为重点学科接受全军专家的严格考评,消化内科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建设医疗技术全面达标,还开展了近10余项最新的消化疾病微创治疗技术,深受专家的好评。
消化内科从十几年前的一个人、一条镜,发展到现在,成为现代化的消化内镜中心,拥有宽敞明亮的消化病房,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10年间,消化学科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消化病学组,到今年成为解放军联勒分部的重点消化病学专科,为厦门市消化病学领域再添重点学科,为特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与设备。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坚持高起点建设消化内科,聘请全国著名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专家郭学刚教授担任消化内科名誉主任,为消化内科的建设发展进行全面筹划。在此基础上,通过聘请全国著名专家来医院讲课并进行手术演示、举办学术交流、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消化内科的临床技术水平。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消化医师专业队伍。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8人,绝大部分医师为硕士和博士。
有了高水平的人才,还要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消化内科配有胃镜、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超细内镜、高清内镜、放大内镜、NBI内镜、超声内镜、前注水治疗内镜、双孔道治疗内镜,完善配套的内镜清洁消毒设备,洗肠仪,爱尔博氩气刀,多功能全数字X射线装置等设备。科室设备总价值1200多万元,达国内先进水平,为消化道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关】
今年又获省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在积极提升诊治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不少新的成果。
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戴益琛教授是第一七四医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他认真组织教学工作,承担厦门大学本科生内科学及诊断学大课授课任务,招收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接收来自各地的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的进修生。
消化内科有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研究人员均为博士、硕士,在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方面处于福建省先进水平。科室2008年后每年均获得军队与地方政府的研究课题资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基因对比分析、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因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检查与治疗方面进行不懈的攻关,取得较好的成就。多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1998年获得首个省部级成果奖,开创了厦门市消化病学界的先河。后来又陆续获得2次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次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今年再传喜讯,第一七四医院消化内科获得厦门市消化病学界首个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近年来该科研究成果获得的奖项处于福建省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