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中山医院全省“五连冠”
2014-09-04 09:18:37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1094
几年前,人们还在疑惑:医生会看病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搞科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医生直接接触患者和疾病,和长年关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相比,他们更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也更容易发现临床存在的问题,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科学研究,他们具有天然优势。
不过,事实是,科研一直是我省医疗机构的一块短板。所以,上个月,当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举拿下11个立项的消息传来,整个厦门医疗界也为之兴奋——连续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获立项数均为全省医院之冠。
这份荣誉得来不易,却也在意料之中。作为第一家与厦门大学“联姻”的附属医院,近年来,中山医院致力于建设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紧跟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立足临床学科搞科研,科研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医疗和科研相互促进,收获累累硕果,不仅在本地区行业中树立了典范,也为厦门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贡献了力量。
A、连续4年国家基金立项均超过10项
中山医院今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11个项目,涵盖了肝胆外科、临床检验、超声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等专业学科,研究方向涉及肝癌、结肠癌、冠心病、炎症性肠病、梅毒、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疾病,累计获得资助经费446万元。
这是中山医院第5年蝉联全省冠军,也是自2011年来连续4年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项以上。今年的11个项目中,包括7个青年项目,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这支充满生机活力的队伍,正在医院提供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而他们的加入,也为中山医院建设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
B、从质疑抱怨到踊跃参与的转变
中山医院能在国科金评审中脱颖而出,屡创佳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部主任任建林教授回忆说,十年前,当医院提出“科技兴院”战略,要求医生多从事临床科研创新工作时,惹来“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我会看病就可以了,搞什么科研啊!”不过,科研很快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有科研任务在身,他们在平时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就得时刻提醒自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要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积极查阅最新的资料,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以突破现有临床诊治手段的局限性。而这种思辨求索的精神,正是医学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当然,另一个“甜头”就是,在现行的考评体系下,有科研成果,对医生的职称晋升、个人发展也有帮助。
如今的中山医院,科研创新思维蔚然成风,各医学中心、重点专科及部分规划重点专科,都成为培育科研成果的沃土;不管是资历深厚的学科带头人,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博士,都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取得不少独创性成果。
以肝胆外科为例,近年来,中山医院肝胆外科在基金申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医院党委书记王效民教授成功申请到由国务院发起,由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牵头的“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肝癌课题子课题,这是该院迄今为止获得的级别最高、数额最大的科研资助项目;医院副院长尹震宇教授以其扎实的临床和科研功底,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资助,在肝胆外科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肝胆外科还成功申请到教育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卫生局重点项目等资助。
C、医疗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您对医学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整日关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那就out了。对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而言,科研的灵感更多地来自于日常临床诊疗工作当中,门诊、病房都是他们科研创新的主战场。
比如,医生们发现,近30年来,随着冰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炎症性肠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关节、皮肤损害等,此病诊断困难,而且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发展到最后,病人几乎成为“废人”。没有研究,没有探索,这些疑难问题将永远无解。几年前,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成立了炎症性肠病小组,积极与北京协和医院、中南湘雅医院等国内外权威医疗机构交流合作,对炎症性肠病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为什么有的病人进展快有的人进展慢等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相关的课题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去年,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的胃癌研究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蔡建春深刻体会到,关于胃癌还有许多未解的秘密。他率领的科研小组精心制作了胃癌模型,对相关的诊断、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最近,蔡建春教授还自行研发了结直癌微创手术器械,并创造性地开展了无腹部切口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自然腔道手术。
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提升诊疗水平。这种出发点,决定了医务人员的科研比纯粹的理论研究更加务实,从而让医疗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可能。
D、“研究型附属医院”的华丽转身
国家基金全省“五连冠”,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近年来,中山医院在全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设“全国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目标,创新管理思维,完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结合临床教学”的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统计显示,2006年至2014年8月,中山医院承担课题342项,其中国家级64项、省部级课题144项、市级课题130项,横向课题4项,获各项科研总资助经费5100余万元;获科研成果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5项;2006年2014年1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3篇;各类授权专利60项,包括临床检验中心、胃肠外科、胸外科和肾内科等。这些高水平实用性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性强,而且成果转化快,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事实是,科研一直是我省医疗机构的一块短板。所以,上个月,当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举拿下11个立项的消息传来,整个厦门医疗界也为之兴奋——连续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获立项数均为全省医院之冠。
这份荣誉得来不易,却也在意料之中。作为第一家与厦门大学“联姻”的附属医院,近年来,中山医院致力于建设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紧跟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立足临床学科搞科研,科研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医疗和科研相互促进,收获累累硕果,不仅在本地区行业中树立了典范,也为厦门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贡献了力量。
A、连续4年国家基金立项均超过10项
中山医院今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11个项目,涵盖了肝胆外科、临床检验、超声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等专业学科,研究方向涉及肝癌、结肠癌、冠心病、炎症性肠病、梅毒、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疾病,累计获得资助经费446万元。
这是中山医院第5年蝉联全省冠军,也是自2011年来连续4年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项以上。今年的11个项目中,包括7个青年项目,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这支充满生机活力的队伍,正在医院提供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而他们的加入,也为中山医院建设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
B、从质疑抱怨到踊跃参与的转变
中山医院能在国科金评审中脱颖而出,屡创佳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部主任任建林教授回忆说,十年前,当医院提出“科技兴院”战略,要求医生多从事临床科研创新工作时,惹来“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我会看病就可以了,搞什么科研啊!”不过,科研很快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有科研任务在身,他们在平时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就得时刻提醒自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考虑问题,要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积极查阅最新的资料,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以突破现有临床诊治手段的局限性。而这种思辨求索的精神,正是医学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当然,另一个“甜头”就是,在现行的考评体系下,有科研成果,对医生的职称晋升、个人发展也有帮助。
如今的中山医院,科研创新思维蔚然成风,各医学中心、重点专科及部分规划重点专科,都成为培育科研成果的沃土;不管是资历深厚的学科带头人,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博士,都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取得不少独创性成果。
以肝胆外科为例,近年来,中山医院肝胆外科在基金申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医院党委书记王效民教授成功申请到由国务院发起,由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牵头的“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肝癌课题子课题,这是该院迄今为止获得的级别最高、数额最大的科研资助项目;医院副院长尹震宇教授以其扎实的临床和科研功底,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资助,在肝胆外科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肝胆外科还成功申请到教育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卫生局重点项目等资助。
C、医疗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您对医学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整日关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那就out了。对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而言,科研的灵感更多地来自于日常临床诊疗工作当中,门诊、病房都是他们科研创新的主战场。
比如,医生们发现,近30年来,随着冰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炎症性肠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关节、皮肤损害等,此病诊断困难,而且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发展到最后,病人几乎成为“废人”。没有研究,没有探索,这些疑难问题将永远无解。几年前,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成立了炎症性肠病小组,积极与北京协和医院、中南湘雅医院等国内外权威医疗机构交流合作,对炎症性肠病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为什么有的病人进展快有的人进展慢等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相关的课题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去年,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的胃癌研究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蔡建春深刻体会到,关于胃癌还有许多未解的秘密。他率领的科研小组精心制作了胃癌模型,对相关的诊断、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最近,蔡建春教授还自行研发了结直癌微创手术器械,并创造性地开展了无腹部切口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自然腔道手术。
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提升诊疗水平。这种出发点,决定了医务人员的科研比纯粹的理论研究更加务实,从而让医疗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可能。
D、“研究型附属医院”的华丽转身
国家基金全省“五连冠”,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近年来,中山医院在全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设“全国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目标,创新管理思维,完善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科学研究、结合临床教学”的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统计显示,2006年至2014年8月,中山医院承担课题342项,其中国家级64项、省部级课题144项、市级课题130项,横向课题4项,获各项科研总资助经费5100余万元;获科研成果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5项;2006年2014年1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3篇;各类授权专利60项,包括临床检验中心、胃肠外科、胸外科和肾内科等。这些高水平实用性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性强,而且成果转化快,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医教研齐头并进,以实际行动赢得卓越成绩,实现“全国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华丽转身。
【链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30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是我国影响最大、最权威的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质量是全国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综合实力对比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也是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评价的关键组成部分。
医务人员在努力提升诊疗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