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名省内外医生学者聚首厦门探讨呼吸介入新方法
与会专家为患者进行硬质支气管镜检查。
专家做精彩专题讲座。
柯明耀主任为肺癌患者做气道超声检查。
研讨会现场专家云集。
专家到呼吸内镜诊疗部参观指导。
市呼吸中心整洁安静的病房。
>>王国本:
世界著名的肺脏介入专家KOPEN
WANG(王国本)教授在大会上开讲。
三月的鹭岛,春意盎然,由厦门第二医院市呼吸中心主办的“气道支架国际论坛及气道超声新进展研讨会”于3月29日—30日在集美大学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美国霍普金斯医院世界著名的肺脏介入专家KOPEN
WANG教授以及众多国内知名的支气管镜专家做精彩的专题讲座。讲座不仅介绍了气道支架及气道超声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也介绍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通过实际病例交流,分享了专家们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既有成功的体会,也有失败的教训,取长补短。
近年来,市呼吸中心每年均举办不同主题的介入肺脏病学相关学术交流。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此次参会的专家除了有呼吸内科、介入科医生外,胸外科、肿瘤科医生也积极参会。30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医生学者热情高涨,集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会议大厅座无虚席,部分医生站着听完全程。会后,参会代表表示会议内容反映出当今国际支气管镜的前沿水平,是一次国内呼吸介入领域高水平的盛会。此次来厦参会受益匪浅,对支气管镜介入这个医学新兴领域的前景寄予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与国际接轨,市呼吸中心成功开展省内首例硅酮支架置入术
气道支架技术是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据悉,市呼吸中心开展气道支架技术已有15年历史了,目前是每年气道支架治疗病例数国内最多的单位,其气道支架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气道支架领域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差别,国内均使用金属支架,而国外则经常使用硅酮支架。相较于金属支架,气道硅酮支架具有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可长期植入等优点,在国外已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良性气道狭窄上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气道硅酮支架在3月下旬才在国内开始应用,厦门市呼吸中心是继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北大医院后,国内第三家开展这项治疗技术的单位。
案例1
气管只剩3毫米宽
硅酮支架助呼吸
家住龙海的小王是个坚强的女孩。2008年年仅21岁的小王不幸得了肺结核,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得到了治愈,但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呼吸困难。再次的胸部CT检查让小王的心跌入谷底,小王的气管结核导致严重的气管狭窄,气管最窄处直径仅3mm,小王面临着随时窒息死亡的危险。由于当地医院无法处理,小王转诊来到厦门市呼吸中心,呼吸中心的医生在支气管镜下用电刀切断气管瘢痕狭窄环、用球囊扩张缩窄的气管,但由于病变处气管软骨软化,扩大后的气管腔无法长久维持。呼吸中心的医生不得不使用气道支架维持小王气管通畅。由于金属支架不宜长期置入,此后的5年,小王成了呼吸中心的常客,每半年需要更换支架,并且需要随时处理因支架刺激产生的增生肉芽组织、痰液滞留等问题。此次,市呼吸中心为小王更换了硅酮支架,由于硅酮支架副作用小,可以在体内长期放置,小王有望摆脱病魔的困扰,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据市呼吸中心柯明耀主任介绍,气管支气管结核是国内良性气道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常导致患者致残,极大地影响到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经支气管镜下简单电切割、球囊扩张以及暂时性金属支架置入后,可以恢复气道通畅。但有一小部分患者经过多种介入治疗仍无法维持气道通畅,是良性狭窄治疗中的国际难题,硅酮支架的引进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案例2
打通气道
解食道癌患者进食难题
一提到厦门市呼吸中心,老刘的儿子就赞不绝口。上月初,老刘因进食困难就诊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后确诊为晚期食道癌,已无法手术。为了解决进食问题,消化内科医生为其置入了食管支架。让医生想不到的是,食管支架置入后,老刘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连续数天无法平卧休息。胸部CT检查发现食管肿瘤侵犯到气管下段隆突区及两侧主支气管,食管支架的置入把肿瘤向气管推移导致气道严重堵塞。在当地医生的介绍下,老刘转诊到厦门市呼吸中心,呼吸中心的医生立即在支气管镜下用激光清除管腔内的肿瘤组织,打通气道。由于同时存在食管肿瘤对气管、主支气管严重压迫,呼吸中心的医生为老刘置入了Y型硅酮支架。治疗后,老刘已能下床行走自如,近期将出院回当地医院接受放疗。
柯明耀主任介绍,食管癌累及大气道导致大气道狭窄临床时有碰到,呼吸中心每年接诊此类患者超过百人次。这种气道梗阻是药物无法解决的,常需借助支气管镜下各种消融介入技术以及气道支架置入技术帮助解决,为后期的放化疗赢得时间。该患者肿瘤累及到隆突区导致两侧主支气管同时狭窄,单一直筒型支架置入无法全面解决问题,Y型硅酮支架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气道超声检查——提高肺癌诊断率及分期准确性
气道超声是此次会议的另一大主题,这也是吸引许多胸外科、肿瘤科医生参会的主要原因。肺癌的确诊必须要有组织病理,部分中央型肺癌如果病变未累及到气道腔内,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将无法取得病理标本导致确诊困难。
此外,肺癌的分期对于肿瘤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纵隔增大的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与肺癌分期关系密切,但纵隔淋巴结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取材相当困难。气道超声实时导引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大大提高肺癌的病理确诊率及分期准确性。
病例:超声支气管镜 确诊肺鳞癌
老陈是个退休教师,是个老烟枪,平时身体还不错。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咳嗽不断,多次到医院就诊,吃药打针均不见效。老陈朋友担心地说,“你吸了几十年的烟,这次咳了那么久都治不好,不是长癌了吧?”老陈自己也很害怕,赶忙到医院检查。胸部CT发现右侧肺门肿块影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恶性肿瘤,这把老陈一家紧张坏了。因肿块位于气道管壁以外,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未能取得病变组织。医生为难地告诉老陈,“确诊需要取少许肿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建议直接开胸活检,或做纵隔镜检查,老陈担心这些检查创伤很大不肯做。最后,老陈慕名来到市呼吸中心,医生通过超声支气管镜对右肺门肿块进行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确诊是肺鳞癌。为了明确淋巴结分期诊断,再次为其做了超声实时引导下针吸活检,细致地把纵隔各组淋巴结分别取样,从而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据柯明耀主任介绍,病变没有累及到气管腔内的中央型肺癌,以往确诊相当困难,有了超声支气管镜后,几乎所有的中央型肺癌都可以确诊。此外,通过超声支气管镜实时引导下的针吸活检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有助于准确制定多学科治疗原则。以往判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多依靠CT或PET-CT,误差较大。气道超声只需局麻即可,安全、创伤小,可以简便取得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标本,在肺癌分期诊断上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医学科技带来的人文关怀
从1897年支气管镜问世至今,支气管镜检查介入治疗技术已日趋成熟,但病人对支气管镜检查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主要是因为支气管镜检查引起的难以抑制的咳嗽、憋气等不适,让病人恐惧,不愿接受,甚至部分病人因恐惧拒绝做支气管镜检查导致病情延误。然而,部分在其他医院做过支气管镜检查转诊到市呼吸中心的患者惊讶地发现,在这里做支气管镜检查并不太难受。这不仅仅是因为医生的操作技术纯熟,更重要的是呼吸内镜室的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爱。为了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减少检查带来的不适,让患者轻松地做完支气管镜检查,呼吸中心内镜诊疗部制定支气管镜检查全程陪护流程。术前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疏导紧张焦虑情绪,指导麻药雾化吸入,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给予患者适时的安抚,术后仔细交代注意事项。在医护人员轻声细语中,原本焦虑不安的病人顺利做完了检查。
对于一些病情高危或配合困难的患者,中心开展了无痛支气管镜技术,在全麻或镇静镇痛状态下完成操作。据柯明耀主任介绍,术中患者基本没有不适感,咳嗽反射大大减少,且容易建立人工气道连接机械通气,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无痛支气管镜技术让病人睡一小会就轻松做完检查治疗,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特色技术】
1
超声支气管镜技术
超声支气管镜即在支气管镜前端装一个很小的超声探头,把支气管镜和超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普通支气管镜只能诊治气道内病变的限制,能准确看到气管、支气管管壁外面的病变,并能通过超声实时引导对气道外的肿块或淋巴结进行活检及介入治疗。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的主要应用:①明显提高了肺癌的诊断率及肺癌临床分期的准确率,避免了部分病人的纵隔镜检查或开胸探查;②提高了纵隔其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率,并能对部分纵隔疾病进行治疗;③通过超声引导,准确安全地对气道管壁及管壁外病变进行介入治疗。
市呼吸中心2003年率先在我省开展气道内超声检查技术,气道内超声诊疗病例在我省遥遥领先,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经皮穿刺介入
治疗肺癌技术
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肺癌的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及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无法耐受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肺癌,为许多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对于高龄且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及放疗的早期肺癌患者,采用经皮介入治疗有望使肺癌得到根治,其疗效几乎可与手术根治相媲美。市呼吸中心自2004年起开展经皮介入治疗肺癌技术,每年治疗近百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气道支架置入技术
近十年来,气道支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不仅可用于治疗恶性气道狭窄,也广泛用于治疗良性气道狭窄、各种气道瘘等疾病。市呼吸中心开展气道内支架置入已有15年历史,目前年气道支架置入国内最多,达到300余例次,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4
经支气管镜
腔内激光治疗技术
市呼吸中心在开展气道腔内高频电刀、氩气刀、微波、冷冻等消融技术的基础上,新近开展了激光消融治疗技术。激光具有治疗准确、速度快、能消融支架及结石、术后炎症反应轻等优点,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气管支气管腔内良恶性病变,避免了许多患者不必要的手术。
【科室简介】
市呼吸中心
厚积薄发更上层楼
厦门市呼吸中心(原鼓浪屿肺科)是经省卫生厅批准成立的我市第一周期医学中心,于2004年随医院搬迁到集美。近十年是中心飞速发展的十年,目前已发展成呼吸内科、肿瘤科、呼吸介入科等多个亚专科,并设立了独立的呼吸内镜诊疗部。技术力量的不断提升,吸引省内外患者慕名蜂拥而至,病房一再扩增到200张床位,还是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来自其他地区。
全面一流的肺脏介入诊疗技术是市呼吸中心的最大技术优势,中心配备了专科设备约1500万元(多种多样的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呼吸道冷冻设备、氩气刀、高频电刀、肿瘤热消融及粒子治疗系统设备等);全面开展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是我省技术力量最强的呼吸内镜诊疗中心;此外,经皮穿刺诊疗技术每年开展600余例次,包括经皮穿刺活检,经皮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粒子植入治疗胸部肿瘤等。
据第二医院杨伟群院长介绍,为了促进市呼吸中心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及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第二医院将在一年内建立呼吸中心综合诊疗基地,基地为独立八层楼,设立5个病区,拟开放床位数250-300张,并成立独立的呼吸重症监护室。此外,将扩大呼吸内镜诊疗部,用地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按手术室标准配置支气管镜介入诊疗室、内科胸腔镜室。市呼吸中心将在为患者提供一流的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时,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和谐。
呼吸内镜诊疗部
部分技术领先国内
市呼吸中心自从2004年搬迁到集美以来,以呼吸内镜技术为突破点,目前,呼吸内镜诊疗部已全面开展了各类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介入诊疗项目,每年呼吸内镜诊疗4000余例次,气道支架置入300余例次,气道内消融治疗500余例次,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
开展的技术有:
①支气管镜诊断技术(经支气管肺活检、针吸活检、肺泡灌洗,保护刷病原检查,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气道内超声检查,实时超声引导下的针吸活检,超细支气管镜检查,无痛支气管镜技术等);
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气道支架置入,激光、高频电刀、氩气刀、微波等热消融技术,冷冻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及放射性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技术,复杂气道内异物取出技术,球囊探查、封堵,机械切除,镜下注药、灌洗或冲洗技术等);
③硬质支气管镜技术及硅酮支架置入技术;
④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诊断各种胸腔积液,粘连带松解、药物喷洒、胸腔灌洗、脓液引流、热消融、冷冻等技术治疗胸腔积液、难治性气胸、脓胸、胸膜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