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我省首例人工角膜移植:阿嬷重见光明

2013-12-12 10:09:35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782

   ■朱阿嬷再次看到身边的老伴时,他的头发都快掉光了。


   “天哪,吴主任,我看到您了!”当眼罩揭开的那一刹那,84岁的朱阿嬷老泪纵横,竟“扑通”一声跪倒在厦门眼科中心吴护平主任面前。6年前,朱阿嬷患上了“双眼类天疱疮”,双眼视力下降,最后仅剩光感。近日,厦门眼科中心成功为她做了人工角膜移植。据了解,这也是我省首例人工角膜移植。


   1
   患眼疾听坏4台收音机  辗转七八个城市求医


   朱阿嬷是上海人,当年和老伴随华东野战军来厦已有64年。她是个“文艺”老太,在老年大学是合唱团的女高音主唱。可6年前她患上了双眼倒睫,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到某综合医院做了双眼倒睫矫正术。可术后不久,朱阿嬷出现双眼发红、疼痛、畏光、流泪等症,且双眼视力下降厉害。到医院一检查,患上了“双眼类天疱疮”。她说,到2009年,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对着太阳时,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
   她回忆说,几年来,她每天电视无法看,报纸也不能读,只能听广播,“光收音机就听坏了4台。”
   “这几年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朱阿嬷的老伴、厦门市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两代人》杂志主编沈芦说,老伴的病情反反复复。6年来,他陪着老伴去了很多大医院,从厦门到广州、北京、青岛、台北、新加坡……可病情并没有好转,双眼只有光感,几乎失明,老伴起居全靠他和家里的保姆照料。
 

  2
   厦门北京专家联手  填补人工角膜移植空白


   “老头子,你的头发怎么都快掉光了啊?”拆线后,朱阿嬷见到身边的老伴,惊讶不已。自己在黑暗中生活了4年,恍如隔世,一睁眼,老伴的头发也掉得差不多了,1岁的曾孙虽然抱过,但从没见过长啥样,还有每天照顾她的保姆也见着了。“北京市丰台区……”见到记者,朱阿嬷赶紧拿起一张报纸,指着最小的字读了起来。“你看,我现在连最小的字都能看到了。”
   厦门眼科中心吴护平主任介绍说,“双眼类天疱疮”是一种免疫性疑难眼病,极难治愈,在为朱阿嬷检查后他认为,朱阿嬷的眼表满是瘢痕,没有正常的角膜结构,“就好像在一块皮肤上做移植,即使移植别人的眼角膜,也肯定会发生排异反应”,成功率几乎为“0”。经过反复研究,吴主任告诉朱阿嬷,如果想要复明,只能尝试难度极大的人工角膜移植。
   目前,全国人工角膜移植的案例并不多见,福建省更是空白。吴主任邀请北京专家合作,两位专家联手,通过两次手术,成功为朱阿嬷完成了人工角膜移植。术后,朱阿嬷视力恢复到了0.6,行动起居完全能够自理。
   吴护平说,第一次手术需要在眼表打个“支架”,套上“螺母”,第二次再将镜片“旋”进去固定好。人工角膜材料是美国进口的人工材料,必须在双眼均失明,无法实施正常角膜手术时才能开展,比如严重烧伤、自身免疫疾病等。拆纱布那天,朱阿嬷激动地说“谢谢吴主任把我拉出深渊,谢谢吴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链接】


   人工角膜移植风险高
   临床还没有普遍开展


   人工角膜是用来替代病变角膜,发挥光学作用的人工装置。尽管近年来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快速发展,尤其在高危病例中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是对于严重干眼症、眼瘢痕性天疱疮等患者,角膜移植成功率几乎为零。目前,人工角膜可能是这类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
   1789年,法国医生Quengsy提出了人工角膜的概念。时至今日,已经有部分成功的临床研究报道,但是人工角膜移植手术风险性大,对手术医师手术技巧要求极高,某些严重并发症可能直接导致患者视觉潜能完全丧失,因此目前人工角膜移植并未在临床上普遍开展。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58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