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界福尔摩斯苏成豪——为生命张开结界
苏成豪(上)进行应急物资检查。(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人物名片】
苏成豪,1975年生,厦门人,现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与信息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人称“医学侦探”的他,工作14年来,多次出现在我市重大传染病控制、疫苗针对疾病预防、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一线。
脱下防护服,苏成豪认真地搓洗手指,下班回家。迎接他的父母,只知道儿子从单位回来,却不知晓他的工作往往不在办公室,而是突发事件现场,更不用说他刚处理完的是一起可能传染的疫情。
苏成豪甚少提及工作的危险性,被问起也是说“会做好防护”。可他并非不怕,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他比谁都清楚每次现场调查的危险性,让他顾不上害怕的理由,是病毒无情。在公共卫生领域,具有传染性的细菌病毒一旦传开就像裂变的分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可能就传播到整个村庄乃至整个城镇。
对苏成豪和他的同事来说,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为一场场可能如非典般突然袭来的危机做准备,每次出任务都如当年迎战非典般危急。
现场调查分秒必争
他仔细观察呕吐物,指导队员调查食堂采购、加工、配送等情况,快速将样本送回实验室。不到5小时确诊“诺如病毒”引发的胃肠炎暴发
“这里是××学校,上百名学生拉肚子、呕吐,你们快来!”这是去年厦门一所高校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来的紧急求助。
苏成豪立即带队赶赴现场。“听起来像是急性胃肠炎,但究竟是食物中毒还是传染病,需仔细调查。”抵达现场,他和他的队员们迅速穿上工作服,挨个调查发病学生。
困难却在此时一点点凸显:“从第一位学生出现不适,到上报疾控中心,整整过了9天。”苏成豪眉头紧锁,由于报告滞后,学生对病情的描述有偏差,加上生物样品无法采集,调查难以突破。
他随即仔细观察呕吐物,指导队员调查食堂采购、加工、配送及用水情况,快速将样本送回实验室。不到5小时,就确诊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引发的胃肠炎暴发。
找到病原体,并不意味着危机终结。前期调查已经将目标锁定在食品上,可高校内有数十个食堂窗口,怎样才能明确传染源?调查组想到,刷卡机肯定会记录下事发时段学生在哪里就餐。苏成豪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嫌疑摊位——卤味点,可在现场却看到窗口刷卡机对应的标号与电脑系统里不一致,“真凶”指向了早餐点。经过检验,果真是早餐制作者携带“诺如病毒”。
随后,传染源被隔离,传播途径被切断后,不仅发病师生得到救治,校园里万名师生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穿防护服3分钟就出汗
曾经穿着全套的防护服从早上9点持续工作到下午3点,整个人都封闭在防护服里,不能吃饭,没法喝水,也上不了厕所
此时,苏成豪早已大汗淋漓。倘若遇上传染性强的疫情,那苏成豪可就得用汗水洗澡了。
现场调查人员的防护服从头武装到脚,这套全封闭装备,穿3分钟就会把人捂出汗来。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人员,往往一穿就是几个小时。苏成豪曾经穿着全套的防护服从早上9点持续工作到下午3点,整个人都封闭在防护服里,不能吃饭,没法喝水,也上不了厕所。
“疫情就是命令,人可以休息,但病毒可不休息,要想和它抢生命就得分秒必争。”苏成豪说。
光有舍命勇气还不够,现场调查还需智慧。病症由何引起,病毒来自哪里,如何进行传播……环环相扣的疑问,都须在最短时间内各个击破,才能保证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也正因这份特殊性,苏成豪的偶像、我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苏德隆教授,曾将流行病学称为“医学逻辑学”,并常用破案来形容查清一次流行病爆发的难度。如今,已经处置过突发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60余起的苏成豪,早在各种现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了名副其实的“医学侦探”。
2011年9月,苏成豪接到报告,翔安某村出现两名出血病人,他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原来,这个村庄之前就出现过相同病例,虽然被查明是农药“大隆”引起,村民得到救治,但就农药如何进入人体,由于病情暴露到调查的间隔时间过长,难于追溯,成了“悬案”。于是,当新病例再次出现时,苏成豪立刻前往调查。
他注意到,一对夫妻体内“大隆”含量极高,而每月回家吃一次饭的儿孙体内也含有微量毒物,就把焦点定在日常食品上。最终,他在角落的酱油里检测出大剂量的“大隆”,将村里连发的多起案件定为恶意投毒,移交公安部门审理。苏成豪的火眼金睛,挽救生命的同时也让犯罪分子无处藏匿。
工作让他性格转为外向
参加工作后的首个任务是监测防治艾滋病,他遇到的患者往往是吸毒者、暗娼、同性恋,防备心都很重,原本内向的他学会和各种人交流
如今,苏成豪经常给同行上医学逻辑培训课。“现场调查工作量大,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人才。”
只是,这份工作实践起来,并非电视剧演的那样容易,用苏成豪的话来说:“不像生病时人们找医生看病,我们做预防医学是要‘求人’的。”
现场调查,苏成豪遇到的多是传染病患者,要告诉一个还在潜伏期、看起来没病的人“你生病了,还是传染病”,不仅难得回应,还有被赶出来的危险。可是,苏成豪必须想尽办法让对方信服,在最短时间采到病例样本并给予治疗。
而他内向的性格,也在这样的工作中慢慢转变。1999年大学毕业,苏成豪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个任务是监测防治艾滋病。“当年很多人还不了解艾滋,我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往往是吸毒者、暗娼、同性恋,他们的防备心都很重。”苏成豪说,可要做治疗,就必须获取患者信息,这让他很焦虑。要学会对陌生人敞开心扉,同时还要在取得对方信任时和对方保持距离避免患者产生依赖。这些历练,也让他后期从事现场调查时,可以更有效和各种人进行交流。
苏成豪笑着说,自己的性格最终还是败给了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担起的责任重多了,现场调查的蛛丝马迹都可能关系着一座城市的生命。
本报记者 郭睿
【 记者手记】
为生命张开结界
本报记者 郭睿
采访苏成豪,像是推开一扇门,打破公共预防医学的寂寞。认真如他,会不时做些名词解释,为的是让很多不了解这份工作的人,能听懂他们的付出。
很惭愧,我也是他眼中的“很多人”之一,曾以为只有打疫苗会找到他,却不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白衣天使”,还要奔波于山野村庄,寻找每个可能威胁生命的敌人。这些医学侦探不拿枪,却同样守卫一方百姓的生命。
曾经,生性低调的苏成豪,并不在乎不被了解的寂寞,反倒乐于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完成工作,默默回到家中,好像白天和病毒的战斗从未发生过。只是,病毒的无孔不入,让他渐渐担心起这种寂寞。他开始学着面对镜头,开始给更多人讲述疾病预防控制的常识,希望更多人重视公共预防医学,一起为生命张开结界。
【同步感动】
敬业的社区医生
11月18日 柯小姐来电
我想通过你们表扬一下滨海卫生院一个姓叶的年轻医生。
我最近两个月从脖子、背到心脏经常痛。上周四,我去滨海卫生院做了心电图。小叶医生看了心电图后,说我的心脏没问题。当时我告诉他,我已经痛得不行。小叶医生仔细询问后告诉我,我可能是脊椎有问题。“要不我帮你按摩缓解一下吧。”他说。其实,小叶是一个内科医生,他只要叫我直接去找骨科医生就好了,根本没必要做到这一步。
随后,等他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他整个腰侧弯着的。我觉得不对,就问他:“你怎么了?”他告诉我:“前几天闪了腰,疼得厉害,只能这样站着。”我心里很感动,也很不忍心,就问他:“你自己腰都受伤了还要帮我按摩?你身体能行么?”他回答我:“你那么痛,如果不帮你按摩一下能行吗?”然后,小叶就坚持让我躺下,给我按摩了十几分钟。起来后我觉得整个人轻松多了。
我想借你们报纸感谢一下小叶医生。他确实年轻,可是医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