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禹:医学是冷峻的 但医者应有温情
2013-10-12 08:50:03厦门日报admin查看次数:921
杨叔禹在“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座谈会上与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交流。
8月下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市率先举行“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座谈会,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叔禹在会上作了“做有人情味的医者”主题发言。姜杰院长主持会议,全院中层干部、全体党员、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医学是冷峻的,但医者应有温情
杨叔禹指出,医者从来都是崇高的,受人尊敬的,然而现在医者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医者的形象也受到损毁,医生牺牲很多、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医者超负荷工作,缺少与患者充分交流的时间;医疗技术局限与病人期望的落差;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受机械唯物影响,缺乏对整体的关注;把人当机器,只关注躯体病理的变化,忽视心理、情绪的变化;追求医疗技术的提高,忽视沟通技巧的养成;医与患的直接亲密接触被设备、机器代替和隔绝;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医者崇尚楷模的迷失;少数医者趋利行为与过度医疗。
以上种种都会导致医患关系趋冷、人文精神缺失。他表示,医学是冷峻的,但医者应有温情。医患关系的暖化需要倡导人文精神,好的医者不仅具有高超的医学技术,更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正如第一医院的院训“仁心仁术,至诚至善”,这与好医者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他认为,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尊重生命、尊重人,关注得病的人,而不只关注疾病,治病也治人,懂病也懂人,关注病情还要关注心情,掌握病理,还要掌握心理。他呼吁医务人员别废了“望闻问切、望触叩听”基本功,应加强与患者的触摸交流,抚慰患者。
杨叔禹局长说,要推进医学人文建设,就要培育人文素养,学习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技能,彰显人文精神。不仅要关怀病人,还要关怀员工。提倡做有人情味的医者,让患者满意;做有人情味的领导,让员工满意。
目前全市共设立13个人文关怀试点病区。杨局长强调,人文关怀试点病区不能搞形式,不要光看牌子、看标语,而要重细节、重言行,从一举手一投足中透出。
学会换位思考,细节之中见关怀
会上,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代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感悟和体会。
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张民伟说,相比于医院的其他科室,重症医学科无疑是充满神秘感的,在这里生与死就在一线之间,在这里同患者朝夕相伴的就只有重症医学科的白衣天使们,因此,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了解的压力,他们像亲人一样24小时守候在患者身边,用善心、仁心和爱心为患者找到最佳的诊疗路径,用决心与毅力一次次给濒危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表示,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良好的科室团队协助能力,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具备无私奉献精神,遇到问题能及时进行医患沟通和换位思考。
普外科副护士长席雅君介绍,普外科全科上上下下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新的病房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的元素。例如,病房的洗手间24小时提供热水,满足病人的需要;投币式储物柜让患者有地方存放较为贵重的物品;苏国强主任腾出了自己的办公室,改作病房;张思宇主任所有手术术前术后亲力亲为,用各种方言和患者交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肝胆胰血管外科护士长马旭梅表示,该科积极推行医学人文精神。多次组织护士学习人文相关知识,让每个护士了解并从内心认同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通过亲切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皮肤的触摸,给病人无限的宽慰。
与会人员还与杨叔禹局长积极互动,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社会和群众对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不理解、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等等,杨局长都一一给予解答。杨叔禹说,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好的,但个别害群之马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另外,社会上的负面宣传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无论怎样,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好,树立良好形象。
8月下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市率先举行“做有人情味的医者”座谈会,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叔禹在会上作了“做有人情味的医者”主题发言。姜杰院长主持会议,全院中层干部、全体党员、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医学是冷峻的,但医者应有温情
杨叔禹指出,医者从来都是崇高的,受人尊敬的,然而现在医者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医者的形象也受到损毁,医生牺牲很多、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医者超负荷工作,缺少与患者充分交流的时间;医疗技术局限与病人期望的落差;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受机械唯物影响,缺乏对整体的关注;把人当机器,只关注躯体病理的变化,忽视心理、情绪的变化;追求医疗技术的提高,忽视沟通技巧的养成;医与患的直接亲密接触被设备、机器代替和隔绝;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医者崇尚楷模的迷失;少数医者趋利行为与过度医疗。
以上种种都会导致医患关系趋冷、人文精神缺失。他表示,医学是冷峻的,但医者应有温情。医患关系的暖化需要倡导人文精神,好的医者不仅具有高超的医学技术,更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正如第一医院的院训“仁心仁术,至诚至善”,这与好医者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他认为,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尊重生命、尊重人,关注得病的人,而不只关注疾病,治病也治人,懂病也懂人,关注病情还要关注心情,掌握病理,还要掌握心理。他呼吁医务人员别废了“望闻问切、望触叩听”基本功,应加强与患者的触摸交流,抚慰患者。
杨叔禹局长说,要推进医学人文建设,就要培育人文素养,学习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技能,彰显人文精神。不仅要关怀病人,还要关怀员工。提倡做有人情味的医者,让患者满意;做有人情味的领导,让员工满意。
目前全市共设立13个人文关怀试点病区。杨局长强调,人文关怀试点病区不能搞形式,不要光看牌子、看标语,而要重细节、重言行,从一举手一投足中透出。
学会换位思考,细节之中见关怀
会上,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代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感悟和体会。
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张民伟说,相比于医院的其他科室,重症医学科无疑是充满神秘感的,在这里生与死就在一线之间,在这里同患者朝夕相伴的就只有重症医学科的白衣天使们,因此,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了解的压力,他们像亲人一样24小时守候在患者身边,用善心、仁心和爱心为患者找到最佳的诊疗路径,用决心与毅力一次次给濒危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表示,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良好的科室团队协助能力,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具备无私奉献精神,遇到问题能及时进行医患沟通和换位思考。
普外科副护士长席雅君介绍,普外科全科上上下下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新的病房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的元素。例如,病房的洗手间24小时提供热水,满足病人的需要;投币式储物柜让患者有地方存放较为贵重的物品;苏国强主任腾出了自己的办公室,改作病房;张思宇主任所有手术术前术后亲力亲为,用各种方言和患者交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肝胆胰血管外科护士长马旭梅表示,该科积极推行医学人文精神。多次组织护士学习人文相关知识,让每个护士了解并从内心认同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通过亲切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皮肤的触摸,给病人无限的宽慰。
与会人员还与杨叔禹局长积极互动,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社会和群众对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不理解、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等等,杨局长都一一给予解答。杨叔禹说,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好的,但个别害群之马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另外,社会上的负面宣传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无论怎样,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好,树立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