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抗糖先锋”杨叔禹 十年磨剑 蔚为大观

2013-09-17 17:08:14福建日报admin查看次数:1015

 杨叔禹(右一)在糖尿病门诊接受病患者咨询。高树灼摄

    近日,我国一项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近10万人的糖尿病调查显示,在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这意味着,糖尿病高发将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前不久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赶超美国,目前居于世界首位,而且还在继续上升。而在198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还不到1%。

    在厦门,有一位医生早在10多年前就预见到糖尿病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开始了他构建厦门糖尿病防治体系的征程。

    他,就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杨叔禹教授。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有“抗糖先锋”美誉、现担任厦门市卫生局局长的糖尿病专家,领略杨叔禹那些不为人知的风采。

    十年磨剑 蔚为大观

    在糖尿病防治领域,杨叔禹创下了多个“第一”: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国际糖尿病中西医结合培训班”;建立了福建省内第一个糖尿病专科;建立了省内第一个糖尿病研究所;创设了省内第一个“糖尿病友俱乐部”,大范围开展以糖尿病防治为主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

    十七年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呼喊和默默耕耘,他培养了厦门市一大批糖尿病专科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经成为厦门各大医院糖尿病专科的骨干力量。厦门的糖尿病专科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杨叔禹在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期间组建的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目前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年收住院约1500人次。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医学重点专科、国家药理研究基地、福建省糖尿病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厦门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厦门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代谢性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

    近年来,糖尿病研究所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课题项目7项、省级杰青课题1项、市级科研课题项目3项、市科技局杰青课题1项、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项。被SCI收录学术论文20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为IF=9.858。

    “2000年毕业之后,我就跟着杨叔禹老师学习。当时他在第一门诊部建立了厦门第一个糖尿病专科,并成立了糖尿病研究所;后来,他调到中医院任院长,中医院的内科二级分科体系由他一手建立,他还在中医院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科,该专科已成为省重点专科;在第一医院任院长期间,他又培养了很多专科人才,并开设一站式糖尿病门诊,后来又在思明分院建糖尿病专科,也成为省重点专科。”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李学军介绍说。杨叔禹每到一个地方都亲历亲为抓学科建设,同时培养出一支专业队伍,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力争让糖尿病学科生根、开花、结果。

    近年来,杨叔禹带领的糖尿病研究所研发了平糖胶囊系列、灵芝柔肝胶囊等药物,颇受患者欢迎,一些来自台湾、香港甚至马来西亚的患者经常飞到厦门,慕名求治。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他在厦门率先成立糖尿病病友俱乐部,通过下社区,走基层搞科普宣传、医患沟通,让患者从饮食、运动等方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身边人,默默地去推进一项有益大众健康的事业。他就像埋头耕耘的老黄牛”。一位当年区防疫站的站长对杨叔禹的评价,可以让我们从中探寻到杨叔禹十多年来创业的艰辛。

    而十多年前曾担任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人的陈永光对杨叔禹的评价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杨叔禹当年方向性抉择的意义:“能够预见未来、把握趋势。”。

    陈永光回忆介绍说,当时厦门的糖尿病患者不像现在这么多,整个卫生系统还没有专门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生,杨叔禹是厦门第一人。杨叔禹不仅擅长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还注重与患者交流,真正解除患者的痛苦。“他的糖尿病防治理念充满人文色彩,不光治病,更要救人。”陈永光这样告诉记者。

    “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个岗位,杨叔禹对自己的专业都是不离不弃,对病人不厌其烦,把糖尿病防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为之奋斗,坚持中西医结合不动摇,在当今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陈永光对记者娓娓道来:“糖尿病是世界医学难题。我很欣赏杨叔禹的传统医学造诣和糖尿病防治思路。”

    “时间回到一二十年前,我自己还是一名小医生,当时要在厦门找到一个糖尿病病例,还真的不是很多。但是,杨叔禹当时就以他超前的眼光,预见到糖尿病即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必须尽快建立糖尿病专科、培育专业人才,他坚信这是造福患者的一件大事,并为此而奔走。”厦门一家综合性医院的糖尿病科主任对记者如是说。

    古方新用 推陈出新

    在糖尿病引起的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尤其危害巨大,患者会因此而失明。如何在糖网早期给予有效治疗,阻断或延缓进一步发展成视网膜出血、脱落乃至失明,至今仍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糖网病依照病程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前者尚无确切有效的疗法,后者可通过打激光制止视网膜出血,但也无法恢复视力。

    有什么方法可以在非增殖期有效阻断或延缓糖网往增殖期发展?这是杨叔禹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杨叔禹另辟蹊径,从中医入手,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浩瀚的方剂中寻求突破。

    数年的研究,终有所成。终于有一天,杨叔禹从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获取灵感,找到“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是一个著名的经典古方。主要由当归、黄芪组成,千百年来一直是治疗血虚瘀血证、用于补血活血的重要方剂。妇女月经过多、血崩经常用此方剂治疗,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外伤治疗。

    杨叔禹分析认为,人体的视网膜就是一张毛细血管网,好像一片农田,糖毒引起血管灌注不足,农田干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视力,严重则会出血、失明。而“灌注不足”与中医所说的“血虚血瘀”有相似之处。可否用补血活血的方剂应用于糖网非增殖期?

    当归活血、黄芪补气,促进血运,但视网膜病变可怕就可怕在有出血倾向,如何解决既活血化瘀,又能防止出血。杨叔禹想到,如果再加一味既活血又止血的中药,这个方剂就更完整了。经过长期研究摸索后,他找到了这味药材——田七。人们熟知的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就是田七,它最大的特点是止血不留瘀,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活血又能止血。

    就这样,在千年古方的基础上创新改良,杨叔禹研制出新的当归补血汤。一些糖网患者服用当归补血汤后,确实有疗效。杨叔禹又在水煎剂基础上研制出更加方便易用的口服液,取名“惜视饮”。

    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叔禹脑海里闪现——用现代科技方法来研究当归补血汤的药理机制,中西结合,将中医药推向国际舞台!

    在曾任美国西北大学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两年前加盟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任副所长的刘素寰教授的协助下,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杨叔禹、刘素寰的科研团队不仅证明了当归补血汤对糖网非增殖期治疗有效,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了其药理机制。如今,这一项研究成果已申报了3项国家专利,并在国内、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今年6月份国家卫生部2011-2012年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评审中,杨叔禹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入选者。这也是厦门卫生界首次获此殊荣。

    杨叔禹诚恳地告诉记者,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那只能说明自己过去做了一点事,我深知要做一名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市民满意的卫生局长今后还有许多事要去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下半年以来,杨叔禹主导的“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一体化全程照顾模式”,由厦门市卫生局在全市组织试点,糖尿病患者从这项计划中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便捷和就医费用的节省,更重要的是将得到从医院到社区全程规范的慢病健康管理。而杨叔禹看得更远:“我们将通过这个计划,从慢病患者人群入手,逐步探索形成分级诊疗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8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