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启动救治绿色通道 创造生命奇迹

2013-07-25 14:51:25厦门网admin查看次数:911

  

紧急开颅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国际标准的重症监护室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我市某领域教授级领军人才,40多岁突发致死性脑出血,多脏器衰竭,几无生还希望。危急时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迅速启动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集全院之力抢救,勇闯生命禁区,将其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整个救治经过可谓步步惊心,我们屡屡被逼入死胡同,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第一医院院长姜杰说,厦门各级领导爱才、惜才,对此次救治工作密切关注并给予很大支持,本着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医院多学科紧密协作,历经数月,突破重重难关。目前,患者不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智力、语言功能等都顺利恢复,医护人员又一次用精湛的医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

  生命禁区大出血
   患者呼吸停了


   1月14日傍晚,这位患者突然头痛呕吐,渐渐意识不清,18点20分左右被送入第一医院急诊科,当时血压已升至245毫米汞柱!情况危急,第一医院立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吸氧、降压、紧急会诊……很快,姜杰院长和童绥君书记赶到现场指挥抢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主任也迅速赶到抢救室,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很可能是高血压引发了脑出血,必须尽快做脑部CT检查,明确出血情况。
   18点40分,患者被护送至CT室。看到检查结果,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揪紧了心——脑干、小脑大量出血!“这个部位素有‘生命禁区’之称,出血15毫升就是重度,而他的出血量达到30多毫升,是致死性脑出血!”综合专家们的意见,身兼厦门市脑科中心主任的童绥君书记果断作出决定,“时间就是生命!直接送手术室,紧急开颅清除血肿!”
   就在这时,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马上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呼吸稍有改善,才过几分钟又不行了,又是一轮惊心动魄的抢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急诊外科张自立副主任医师至今心有余悸。令他欣慰的是,急诊抢救及时到位,暂时稳住了病情,为后续的治疗赢取了宝贵时间。
 

  2
   紧急开颅手术
   犹如钢丝上起舞


   20点20分,第一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手术台旁,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王占祥教授神色凝重。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神经外科专家,他内心十分清楚:脑干是人脑最脆弱的部位,直接关系着呼吸、心跳,这里不仅是生命禁区,更是手术的禁区,是万万动不得的,手术中哪怕有针尖大小的损伤,都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昏迷甚至顷刻丧命。脑干出血的死亡率极高,而此时患者已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命悬一线,这时候手术,对医者而言,犹如置身悬崖却要在钢丝上起舞,那手术刀当真重如千钧!时间紧迫,神经外科马上组织谭国伟主任医师、陈四方副主任医师等科室最精干的力量,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脑袋里面的手术区域只有拇指的手指头那么大,容不得丝毫差错,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似乎能听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的声音……凌晨2点10分,手术结束。手术团队终于舒了口气。娴熟的手术技术、准确的病情判断、默契的团队合作以及精良的仪器设备,确保了手术顺利完成,既清除了血肿,又没有造成任何附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脑功能,这对患者以后的神经功能康复至关重要。
 

  3
   多脏器衰竭
   一丝希望全力以赴


   然而,救治工作远未结束,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手术后,患者虽然有了呼吸,但每分钟只有两三次,非常微弱。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救治,医院领导研究决定将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凌晨4点,重症监护室内一片忙碌。张民伟主任手心里捏了一把汗。患者病情极度危重,脑功能衰竭、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也岌岌可危,每一道关卡都异常凶险。单单血压控制就是一大挑战,患者的血压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有时飙到260毫米汞柱,血压低了脑供血不足会进一步损害脑功能,血压高了又可能再次脑出血。更棘手的是,患者腹主动脉夹层形成动脉瘤,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引起大出血,形成致命打击。接下来的救治任重而道远。
   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第一医院姜杰院长、童绥君书记组织全院会诊,张民伟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整体化诊疗方案:积极采取措施,减轻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防止再次脑出血;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1月16日和18日,上海华山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专家分别来厦会诊,认为第一医院对该患者的救治及时有效、全面周到,但同时指出,患者病情实在太过危重,预后不好,很可能醒不过来,随时可能出现并发症导致死亡。
   医护人员没有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为了减少肺部感染发生几率,童绥君书记和张民伟主任认为应当早期气管切开,并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存山主任协助,由余剑华副主任实施微创气管切开术。手术过程顺利,出血极少。
  

 4
   冒险实施介入封堵
   终于成功“拆弹”


   经过2周精心救治,患者血压渐平稳,能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平稳,但仍处于昏迷状态。一种悲观的气氛开始在病房里蔓延:莫非患者会成为植物人?但治疗一刻也不能松懈。
   2月7日,姜杰院长、童绥君书记和张民伟主任查房,发现患者对声音刺激出现反应,呼唤时偶尔可睁眼、伸舌。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患者脑功能终于出现了突破性的恢复,医护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
   2月27日,患者神志完全转清楚,能认识周围事物并按指令动作。但随着患者意识的改善,认知功能好转,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导致患者血压再次升高,出现大幅度波动,且降压药难以控制。大家的神经又一次绷紧——这么高的血压,随时可能出现主动脉夹层撕裂,一旦大出血,将如黄河决堤,几秒钟便能夺人性命,绝无抢救机会!当务之急,必须解决主动脉夹层,否则整个救治将前功尽弃。可是,患者的脑功能才刚刚有所恢复,能否耐受手术,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3月8日,经过全院讨论,再三权衡利弊,院领导拍板必须手术,家属表示全力配合医院工作。当天18点,在姜院长和童书记带领下,医院ICU、介入科等10多名专家聚集到手术室,由心外科单忠贵主任亲手为患者实施主动脉支架置入手术,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入导管,抵达主动脉破口处,用支架封堵破口。考虑到患者身体虚弱,手术操作必须又快又精准。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终于成功“拆除”。患者安然返回病房,重症监护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术后生命体征维护。
  

 5
   锲而不舍救治
   脑功能超预期恢复


   医护人员锲而不舍地救治,终于使患者的身体康复出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患者不仅意识状态进一步改善,神志完全清楚,还能与人语言交流,四肢能自主活动,能自己吃饭喝水写字。这与康复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早在患者完全昏迷时,我们的康复工作就开始了。”康复科睢承志主任介绍,正确摆放肢体,每天按揉关节、肌肉,可以有效减少关节僵硬、肌肉挛缩,避免压疮、褥疮、深静脉血栓,按摩腹部则能促进胃肠蠕动。患者清醒后,康复科在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又运用多种现代康复技术,有效促进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
   童绥君书记感慨地说:“像这样的高端专业人才,多脏器严重衰竭,体内还有‘定时炸弹’,我们迅速反应、准确判断,虽然多次被逼入死角,最终都凭借集体的智慧、娴熟的技术,化险为夷,避免了罗阳式悲剧的发生。”
   这一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各项救治机制和多学科高超技术的充分体现,更展示了医务人员践行“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医院精神,以及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大爱情怀!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6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