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确诊癌症后他坚持要捐献遗体
厦大退休教师陈如栋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有肿瘤的胰腺是什么样
陈如栋(同事手机中保存的照片,拍摄于2010年)
他的病床紧挨着窗户,窗外春光明媚,绿草丛中开满小花。可是,他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看看窗外的风景了。他躺在床上,连说话都很费力,旁人只能把耳朵贴近,才能听得清。
他说:“人的一生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如果只为自己,那就没什么价值。”
他是厦大退休教师陈如栋。2011年2月,他被确诊患有胰腺癌。随着病情日益恶化,他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厦大医学院作为教学使用,为母校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同时,捐出眼角膜,让有需要的人重见光明。
昨天下午,在市第一医院病房内,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陈如栋。
女儿舍不得父亲捐遗体
他大发脾气
陈如栋是福州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68年到厦大化学系任教,直至2002年退休。
2011年初,陈如栋感觉身体不舒服,以为是胃痛的老毛病又犯了。到医院检查,却被查出是胰腺癌。医生告诉他,很多人都把胃痛和胰腺癌混淆。
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他就决定将来要捐出遗体和所有器官。他对女儿陈海凌说:这样,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看看坏死的、有肿瘤的胰腺是什么样的,为今后及早发现病情提供研究案例。
他的这个决定遭到女儿的强烈反对。陈海凌无法接受:“我看不得爸爸去世后还要被解剖,我是真的舍不得啊。”
陈如栋一再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催促她快点联系红十字会,陈海凌还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后,陈如栋大发脾气。陈海凌眼看着父亲的病情日益加重,终于含泪同意。今年2月,她为父亲办好了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登记手续。由于受到癌细胞的影响,其他器官无法再用,陈如栋只得放弃捐赠。
生病了没告诉大家
不想“麻烦”别人来看他
陈海凌说,父亲一辈子都为别人着想,从不求回报,也不愿麻烦别人。“他帮助了很多人,和左邻右舍关系都非常好,也教过很多学生,可是,他一直不愿把生病的消息告诉他们,因为不想麻烦他们抽空来看他,又费时间又费钱。”
住院期间,陈如栋很难受,也都尽量忍着。有时候半夜不舒服,他都不让女儿去找医生。他说,医生也很辛苦。领导想给他换间条件更好的病房,他不愿意,他说,不要浪费医院的资源,他就想回家。
他一生最爱的就是教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曾独立翻译了四本书,他总想着有机会还要重返讲台。
陈如栋的病床边放着一本书,可是他已经连翻书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时候实在难受,他就让女儿念一段书给他听。
“将来我也要捐出来,这样父亲就不孤单了”
“死亡并不可怕,这是正常的生命过程。”陈如栋曾看到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看完以后大受启发。他说,中国有句古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人死了都会化成灰,如果捐出去,还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做研究。
他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可是现在愿意捐赠遗体的太少了。他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会改变。等到一二十年后再来看,这只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
病榻前,他还建议厦大编写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书,对学生进行教育。
陈如栋病重前一直想去海沧文圃山的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看看将来自己“居住”的地方。当时,陈海凌没有同意,这是她至今最后悔的事,因为现在父亲已经去不了了。
“我现在能够理解他了。将来我走了,也要把遗体捐献出来,陪着父亲,这样他就不孤单了。”
记者 郭文娟
【延伸阅读】
器官、遗体捐赠者女性居多
记者了解到,截至昨天,厦门市红十字会登记遗体捐赠共有359例,登记器官捐赠共有333例。其中,已完成遗体捐赠34例,完成眼角膜捐赠11例。
据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登记捐赠的志愿者中,女性比例略多,为51%,男性比例为49%。从年龄层面来看,70岁以上的志愿者最多,达到近25%;其次是60-70岁的志愿者,约20%;40-50岁的志愿者约17%;20-30岁的志愿者约占8%;20岁以下的志愿者仅占0.5%。
中国自古以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很多人对于器官、遗体捐赠的了解有限。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市对器官、遗体需求较大,很多人等着眼角膜移植,而医学院进行科研、教学也急需遗体,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捐赠行列,让生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