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提防这些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来了,气温回升,病毒开始活跃,各种传染病进入多发期。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燕介绍,进入春天,人们应提防麻疹、水痘、腮腺炎,狂犬病等传染病。
麻 疹
●8个月内的婴幼儿谨防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春天风多雨少,空气干燥,更有利于麻疹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临床中发现,8个月内的麻疹患儿越来越多,至少占住院患者的80%。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医学角度讲,如果母亲得过麻疹,母亲就会产生永久性抗体,婴儿出生时,可以从母体内获得麻疹抗体,而且可以持续8个月。但是,现在正处于育龄期的女性,多数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只是打过麻疹疫苗,而通过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会逐渐衰减,十年后消失殆尽,等到她们生孩子时,体内几乎没有了抗体,出生的孩子,自然也没有抗体,一旦接触到麻疹病毒,很容易发病。二是出于对注射麻疹疫苗的安全性考虑,国家规定的接种时间是8个月龄。这样一来,8个月内,尚没有接种疫苗的婴儿,患麻疹的几率就高。
孙燕除了提醒年轻家长谨防8个月内的婴儿出现麻疹外,还建议进入育龄期的女性,可再接种一针麻疹疫苗,以保证孩子出生后,具有麻疹病毒的抗体。
●治疗麻疹 不能过度退烧
在未出疹期,患儿两颊位置的口腔内侧黏膜上,会有一些小白点,这是麻疹黏膜斑,之后会在耳后先出疹,随后按顺序从面部、颈部到躯干,最后遍及四肢,越往心脏位置越多,这叫向心性分布。麻疹有两种,一是与皮肤相平的斑疹,二是突出于皮肤的丘疹。
麻疹的出疹过程有很强的规律性,民间有“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的说法。治疗麻疹,一定要让疹子出齐、出透、出完,病才能好。所以,整个病程大概会持续10~15天。
在出疹期间,病人的体温会升高,此时可以采取降温退烧的措施,但退烧不能退得太低,因为体温适当高些,有助于出疹子,所以体温通常控制在38.5℃左右。体温不能过低,但也不能过高,有些医生和家长不明就里,一味地让疹子出齐、出透,任由体温上升,这对患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在出疹期间,烧到40℃仍然不加控制的话,不仅会加重患儿病情,还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麻疹一旦确诊后,可以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病情较轻者口服药物即可,病情较重者再输液。
水 痘
●水痘出疹有特点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同是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与麻疹有很大不同。首先,水痘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通常症状为37.5℃左右的低烧,病程为7~10天。其次,水痘出疹多见于前胸和后背,并且出疹种类多,可同时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等情况,俗称“四世同堂”。与麻疹不同的是,水痘出疹越少越好,不再有新疹子出现,且水痘结痂之后就不再具有传染性。
孙燕提醒大家,水痘出疹后千万不要把水疮挑破,因为水疮挑破后,流出的液体有传染性,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患儿的局部感染。
●治疗水痘 禁用激素
水痘的治疗原则,与麻疹基本类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使用激素治疗,虽然激素是万能药,但激素可以使人体的免疫力更弱,不利于疾病的整体治疗。
有些患儿身上起水痘后,会觉得瘙痒难忍,大意的家长会到药店或诊所,买些含有激素类的软膏给孩子抹抹,瘙痒虽然减轻了,水痘却越出越多,反而加重了病情。不仅仅是软膏类外用激素药,其他含有激素类的药品,都会使患儿水痘泛发。临床中,有很大一部分重型水痘患儿,就是不合理使用激素引起来的。
另外,如果患儿因患有其他疾病,正在使用激素治疗的,中途感染了水痘,此时再用激素也有一定危险性。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将激素类药物减量,直至逐渐停用,尽可能减少这类药物对水痘的不利影响,并密切观察水痘病情有无发展和变化,以防止水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腮腺炎
●症状重了一定要住院
腮腺炎又叫“肿痄腮”,二十年前,见到脸上贴着黑膏药的小孩,多数都是腮腺炎患者。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也有发病。
长期以来,特别是老一辈人认为,腮腺炎不严重,贴贴膏药就好了。孙燕说,贴膏药多是心理安慰,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多数不需要治疗。但是,腮腺炎也有发展成重症的,所以,症状重的腮腺炎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
腮腺炎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咽痛。最明显的症状是腮腺肿大,也就是俗称的腮帮子肿大,通常先单侧肿大,两三天后两侧肿大,由于具有传染性,发现后应尽快将患者隔离。
腮腺炎一般不用住院,但如果患者出现高烧到38.5℃以上时,或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时,应及时入院治疗,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14岁以上的患者,如果病情严重,出现高烧情况,说明病毒可能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脏器,常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呼吸道传染病 隔离患者有讲究
预防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除了健康人群接种疫苗提高免疫水平外,对已感染患者做好隔离工作,可防止疾病进一步扩散。
不同的疾病,隔离时间不一样,麻疹在病人出疹后隔离10~15天即可,水痘则隔离至所有水痘结痂、并不再出现新的水痘为止,腮腺炎的病人在腮腺肿大症状消失后,就可以停止隔离。
隔离时最好使用单间隔离,并注意把病人和易感人群如老人、孩子隔离开。在隔离的房间里要注意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医护人员和探视人员也应与病人保持1米左右的安全距离,防止飞沫传播。病人的衣物应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病毒的作用。病人使用的碗筷、勺子等器具也可使用开水消毒。
对于易感人群——老人和小孩来说,应多喝水、注意休息,外出的时候佩戴口罩,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如电影院、商场。
狂犬病
●春天 离狗远点好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养狗的家庭越来越多。民间有句谚语叫“油菜黄,疯狗狂”,说的是每到春季,狗进入发情期,处于抓狂状态,极易伤人。所以,春天还是离狗远点好。
近两年来,狂犬病病例明显增多,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常表现为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部肌肉痉挛等。患者尤其恐水、怕风,听到水流动的声音便惶恐不安,因而狂犬病又叫恐水症。
狂犬病通常由病兽如携带狂犬病毒的狗、蝙蝠等,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体而受到感染。而其中90%是由狗引起的,流行较广。狂犬病是一种侵犯人体内神经系统的疾病,通常6天之内会发病,并且一旦发病,死亡率100%。孙燕举了一个病例,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被家中一只出生仅一个月的小狗咬伤,因恰逢儿子生了孩子,自己做了奶奶,处于兴奋状态,没有在意,也没接种狂犬疫苗,也没有对伤口做任何处理。两个月后,这名患者发病,家人将其送到医院,为时已晚。
●这样判断狂犬病
狂犬病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四个阶段:
1,潜伏期:孙主任指出,因为被咬伤的部位和伤口深度不同,潜伏期长短不一,如果伤在腿脚部位,病毒随脚跟向上沿神经游走,到达脑部神经中枢需要较长时间,而如果伤在面部,发病时间就相对较快。最短的有2~5天,最长的有18年,而一般平均约为3个月时间,在潜伏期中感染者症状不明显。
2,前驱期:在这个阶段,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蚂蚁在肉里走的感觉等症状。
3,兴奋期:患者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至38℃~40℃。恐水为狂犬病的特征,但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导致声音嘶哑,说话吐字不清。交感神经功能兴奋会表现为流口水、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4,麻痹期:如果患者能够度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窒息身亡。
一旦发病至死亡,不会超过6天。
●被动物咬伤这样处理
被动物咬(抓)伤后,该怎么办呢?狂犬病通过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毒侵入人体而感染,被宠物咬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吸伤口处的污血,以防狂犬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
第一步冲洗伤口。被狗咬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挤出有可能带有病毒的污血,再用浓度20%的肥皂水(用肥皂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香皂水不及肥皂水效果好)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力求去除狗的唾液。然后再用75%浓度的酒精反复涂拭消毒,局部伤口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以利于伤口排毒。
第二步疫苗接种。应立即到当地防疫部门接种狂犬疫苗,越早越好,并根据被咬伤后0、3、7、14、28(或30)天全程注射。
第三步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伤势严重者,应该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建立起天然屏障,不让病毒向神经细胞扩散,还具有杀灭病毒的功效。
由于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价格较贵,因此,不建议所有被狗咬伤的人都要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它适用于伤势较为严重者,或身在疫区的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