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症状可能是孩子发育异常
脑瘫患儿逐年增加,针对脑瘫应早发现早治疗
昨日,在厦门中医院儿科康复治疗中心,两名出生时重度窒息的婴儿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其中一名3个多月大的男婴在进行翻身训练之后不高兴了,哇哇直哭,医生就抱着他,让他坐在大皮球上,像骑马一样一颤一颤地抖动。小男孩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眼睛滴溜溜地这边瞧瞧那边看看。
据厦门中医院儿科康复治疗中心相关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陈四文博士介绍,这两名婴儿由于出生时重度窒息,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在医生建议下,家长坚持让孩子做康复治疗,目前他们恢复良好,反应和肌张力都有所改善。
脑损伤应及时治疗
据陈四文博士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一些原本不能存活的早产儿以及脑发育不良或脑损伤的婴儿能生存下来。但其中部分孩子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重者会出现“脑性瘫痪”、“弱智”等,轻者会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等,还有可能导致“癫痫”、“儿童多动症”等。
实际上,出现这些异常时,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常常不能发现早期异常的表现,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对可能有脑损伤和脑发育不良的孩子,家长应尽早让其定期接受专业医务人员的检查和评估。而想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父母则需要密切观察和注意。
7种症状或是发育异常
一般来讲,有以下高危因素的孩子极可能出现发育异常:母亲在妊娠期有感染、严重疾病、先兆流产和保胎史等;出生前后有窒息和缺氧状况;颅内出血以及早产;出生体重低;严重黄疸等都是很常见的导致脑损伤和脑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有没有出现下列异常情况:孩子早期吸吮差;过度兴奋、过度激惹和惊跳、易哭;睡眠不宁、入睡难或易醒;入睡后出现手脚抖动或抽动;肢体自主活动少、动作僵硬或松软,动作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3月大不能抬头,视觉注意和双眼追物差,对声音缺乏反应,5月不能主动抓东西,6月不能独自坐一会,8月不能翻身;缺乏兴趣及精神不集中,无目的的多动、对玩具兴趣短暂,反应迟钝;常尖叫或哭声无力、无音调变化;姿势异常,如拇指内收,双下肢内收、内旋,成剪刀状,站立时双脚尖着地,脚跟不着地等。这七种状况都可能是孩子发育异常的表现。
应给孩子定期体检
在两岁以前孩子的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接受和表达能力及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方面。家长应该有这方面的常识,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医生检查,来确定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发现问题后,家长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误了孩子终身。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疗脑发育异常的关键。出生时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家长,应该在孩子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带孩子到儿科进行相关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脑性瘫痪等发育迟缓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认为3岁以前特别是1岁以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开始得越早,疗效越好。
【相关链接】
三种因素致发育迟缓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对于脑损伤的孩子,厦门中医院是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的?陈四文博士告诉记者,厦门中医院强调综合康复治疗,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社区康复相结合。
传统中医认为发育迟缓属“五迟五软”范畴,病因多是先天性、后天性和外伤性三种,其中先天因素为父精不足,母血气虚,导致胎儿禀赋不足,精血亏损,不能充养髓脑。或其母孕中受惊吓或抑郁悲伤,扰动胎气,以致胎育不良。后天因素则是小儿初生,胎气怯弱,护理不当,致生大病,损伤脑髓。还有外伤因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产时脑部损伤。另外,分娩期间因难产、窒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元气阴血不能充养全身脏腑、脑髓,濡润经络,亦可导致发育迟缓。
传统医学康复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辨证施治。针灸疗法又包括头针、体针、穴位注射。一些研究证明,针灸刺激可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可能激活其他细胞的代偿功能,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枝循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如促进肌力恢复的按摩、跟腱挛缩的牵拉按摩、肌张力失衡的矫正按摩法,均发挥了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节患儿体质,滋肝阴以柔经通络,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助肌力恢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功能达到阴阳平衡。结合现代医学中的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语言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儿康复。
据了解,厦门市中医院儿科康复治疗中心建立于2006年,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瘫,疗效肯定,至今已有几百名脑损伤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