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当年中山医院面积狭小如今服务市民设施一流

2011-12-02 11:54: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842

自助设备大大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讲述人:陈治卿(原中山医院副院长,老年、神经科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原来的中山医院不在现在的湖滨南路,而是在镇海路12号。诞生于1928年的它,肩负着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造福社会”的使命,是由爱国华侨和地方知名人士捐资兴建的。时任厦门大学校长、医学专家的林文庆博士出任首任院长。

  1988年重新开诊

  在炮火声中诞生的中山医生,命运注定多舛,先后经历了“被关停”、“被改名”和“被并”等事件。直到1981年,中山医院作为厦门经济特区重点建设配套工程,从原来面积狭小无法发展的旧院址迁到湖滨南路重建才重获新生。

  当时的筼筜湖畔是一片烂泥地,在这样的地方建医院,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情形呢?市民们充满了期待。当时的苦是现在无法想像的,偌大的工地没有厕所、风扇和办公桌,大家办公都是坐在小凳子上,拿背包当桌子。

  历经千辛万苦,烂泥地不见了,住院部大楼盖起来了,礼堂、食堂、护士楼和挂号室也都盖起来了。1988年,中山医院重新开诊,第三医院也并入中山医院。当时中山医院的门急诊部就设在第三医院,即现在的厦禾门诊部。一直到1992年,总部门诊楼盖好,门急诊部才搬了回来。

  医务人员苦干

  我是1988年中山医院重新开诊之后从第一医院调来的,负责神经内科。当时,病人不多,我一天只看10多个病人。我们一大早来就先搞卫生,把自己的诊室打扫干净。如果做完这些还没有病人来,我们就到门口的空地上去拔草。

  当时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散租在厦门各个地方。比如曾厝垵一带,由于交通不便利,有的医生甚至每天早上都要花一两个小时走路上班。 

  那时其他一些单位都有班车,中山医院基本建设还没有完,根本没钱买车。此时,南安籍的爱国华侨吕振万先生慷慨解囊,先后于1990年、1991年分别捐赠两辆日本进口的全空调15座小轿车,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艰苦评“三乙”

  随着各个科室的设立和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的努力,许多病人慕名而来,甚至海外华人也来看病。

  1996年,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了面前,那就是“评三乙”:医院床位要800张以上,几十种制度都要“上墙”,行政、机关、临床各种讨论记录都要看“本本”等。

  中山医院当时才复办几年,很多方面都在不断充实中。同时,职工至少是从50家不同医院调来的,虽然层次都比较高,有博士、硕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但带来了原来单位的一些工作习惯。要将大家按“三乙”标准统一起来,难度比老医院大。然而,怀着一定要评上“三乙”的信念,大家齐心协力,奋战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山医院顺利拿下“三乙”。

  大力解决“看病难”

  有了“三乙”打底,2007年,中山医院又成功晋升“三甲”。目前中山医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国家重点大学附属医院。明年内科综合病房大楼的投用,将使中山医院的总床位数超过2300张,并使中山医院成为全市床位最多的“三甲”医院。

  中山医院在解决看病难方面做足了文章,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今年3月,中山医院投入8000万元接管使用嘉禾园地下停车库,使医院总车位达到1000个。自此,中山医院就医停车难的问题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中率先得以基本解决,以往在门急诊门口停车排队和拥堵的现象不见了,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看病难还难在排长龙挂号缴费。日前,中山医院启用了65台具备预约、挂号、缴费、充值、取药排队、打印发票、医保信息查询等功能的“自助机”,推行全预约与就诊预缴金模式相结合的就诊新流程,实现“机器助人无需窗口排队”的就诊新模式,让患者看病没那么辛苦了。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3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