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冒生命危险只为守护厦门人民健康
第一医院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先进模范党员不断涌现。他们总是拼搏在抗击病魔的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守卫着厦门人的健康。
裴新亚,提起这个名字,厦门人并不陌生。非典、禽流感、甲流……每当重症传染病的阴霾开始笼罩这座城市,裴新亚总是拼搏在抗击病魔的最前线,横刀立马,日夜奋战,冒着生命危险,守卫着厦门人的健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
裴新亚指导医护人员诊治疑难病例
非典病人治好了,他病倒了
与SARS病毒生死较量的时刻,肾结石痛得他死去活来,他挂着镇痛泵坚守隔离病房。
2003年,非典肆虐。裴新亚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担起厦门市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的重任。
2003年4月的一天,一架从北京飞往新加坡的国际航班在厦门机场迫降,机上有乘客体温升高,疑似非典。事态紧急,要尽快确认该乘客是不是非典。胸透检查显示,该乘客肺部有模糊阴影,种种迹象与非典极其相似。正当医生准备写非典确诊报告时,裴新亚赶到了。经过仔细诊察,他判断乘客是因为高度紧张和身着厚重隔离服才导致体温居高不下。遂果断决定暂缓报告,进一步做CT检查。检查结果终于让每一颗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裴新亚与他的专家组成员一道排除了数十例非典疑似病例。时任市卫生局副局长的杨叔禹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排查病例时,专家们往往争论非常激烈,“每次都是老裴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一锤定音。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其诊治水平之高令人信服。老裴不愧是专家组的中流砥柱,是我们的定心丸!”
2003年4月5日,我市首例输入性非典患者住进第二医院海沧分院。SARS真的来了!裴新亚冲在抗击SARS病毒的最前线,套着笨重的隔离服,戴着12层厚的大口罩,连续6个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4月6日凌晨,裴新亚突然腰部绞痛,原来是左肾结石急性发作发生嵌顿。外科医生分析,这是工作过度劳累加上在隔离病房水分摄入不足引起的。疼痛一阵紧过一阵,他咬牙强忍,实在撑不住了,就挂上输镇痛剂的药泵。剧痛来袭,他一边用药泵为自己输着镇痛剂,一边为病人查房。
在治疗非典病人的1个月间,裴新亚几乎整天泡在医院。冒着被SARS病毒传染的巨大风险,他坚守临床一线,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常连续几十个小时未合眼。5月1日,病人痊愈出院。心头大石落下,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当人们问起,“你都痛成这样了,为什么还留在如此危险的隔离病房?”他只是平静地回答一句:“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注定要作出牺牲!”
{enter}
病人永远是裴新亚心中最大的牵挂。
力挽狂澜,抢救危重甲流孕妇
8个重症病房全部爆满,他累得上吐下泻仍不退缩,没有椅子,他就坐在地上守护病人。
非典让世人明白,病毒是可怕的,而具有传染性的未知病毒尤其可怕。
2009年,甲流疫情爆发,虽然不像非典来势汹汹,但面对陌生的H1N1病毒,人们不禁心生恐慌。关键时刻,又是裴新亚冲锋在前。身为厦门市防治甲流专家组组长,他沉着指挥,果断决策,带领专家团队,为厦门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去年,我市甲流疫情从5月份开始,到了8月份,形势趋于紧张。裴新亚发现,甲流和非典相比有明显不同,虽然患者数量比非典多很多,但转成重症的比例却比非典低得多,不过,重症病例中以孕妇和小孩居多,救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当时,裴新亚坐镇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了大量甲流重症病例。高峰时期,8张重症病床和4个病区全部爆满。他常常一连几十个小时待在病房救治病人,病人没有脱离危险,他紧绷的神经就不能松懈。病房里没椅子,他晚上就坐在地板上守护病人。体力透支加上饮食不规律,他累出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人都快虚脱了。同事们都急了,劝他歇一歇。他找个地方趴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又回病房接着干。
一天上午,一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被送进来。她感染甲流后出现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危在旦夕。裴新亚果断定下抢救方案——患者衰竭的心脏无法同时满足自身和宝宝的需求,两人随时可能死亡,必须马上剖宫产,拿出胎儿,由两组人马分别抢救母婴。
裴新亚指挥医护人员迅速为患者上呼吸机。很快,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邱娜璇赶到杏林分院为患者实施剖宫产,不到20分钟就成功取出胎儿。儿科吴谨准、庄德义两位主任接过孩子就地抢救,待窒息状态改善后,立即用危重新生儿转运车送回总院救治。裴新亚等人则继续抢救产后出现呼吸窘迫的患者。在医院组织的多个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这对母婴终于平安出院。
{enter}
只要不出诊,裴新亚都坚持到病房查房。
勤奋不倦,学验俱丰,至诚至善
防治非典和甲流,他摸索出大量经验。他深深感到,医学发展太快,医生须永远学习。
非典和甲流都是医学界不太认识的疾病,在具体防治工作中,裴新亚深入研究和学习,注重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挽救了众多疑难重症患者。在救治甲流危重患者时,专家们在是否使用激素这个问题上形成两派,支持派坚信只有使用大量激素才能挽救患者性命,反对派则认为激素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裴新亚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的标准:已出现病毒性肺炎的患者,死亡概率大,须紧盯不放,若CT复查显示肺炎病灶进一步扩大,一定要及时用激素。这一标准明确了激素治疗的最佳时机,成为我市防治甲流的成功宝典。
裴新亚是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全省仅2人),曾在福建省率先建立呼吸专科实验室和双屏幕纤支镜室,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一名国家级专家,他并不满足眼前的成绩。虽然工作繁忙,他每周都要抽出时间读书学习,了解世界医学前沿知识。现在,他正在潜心钻研老年呼吸病。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高龄老者正饱受呼吸病困扰。他希望在退休前能为厦门筹建一个老年呼吸科。
{enter}
培育团队,把一个学科建成基地
“在喜欢的医院带喜欢的团队做喜欢的事,是幸运的。”他说,若有来生,还当医生。
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原是区级医院,2003年合并到第一医院。裴新亚于2008年出任分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目前杏林分院软硬件得到很大改善,职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第一医院的领导支持下,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把肺科、感染科、创伤外科建成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地,成为全市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中坚力量。
裴新亚性情豪爽,严于律己,处理事务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得下属好评。在抓好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他时刻不忘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在肺科主任办公室,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我的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庸医死后被打入18层地狱,正后悔自己医术不精误人性命,赫然发现19层地狱里也有一个人,是位老师,因误人子弟被打入地狱。二人正在悲伤,突然发现,20层地狱里居然还有人,原来,那是一名不称职的医学院老师。”裴新亚说,这个故事时刻警示着他,让他明白带好下级医生是多么重要,自己的责任有多重。
“医生很苦很累,但是,当你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你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他说,在喜欢的医院带喜欢的团队做喜欢的事,是此生最大的幸福,“若有来生,还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