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工伤 >> 查看内容

工龄越久“工伤”越多?打工人被小病小痛缠上|健康有方FM

2025-09-30 10:33:42澎湃新闻佚名查看次数:16

2025年8月1日,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首次被纳入全国工伤认定范围。消息一出,无数日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心生期待:我每天使用鼠标导致的手部不适,能否算作工伤?其实,普通上班族的“鼠标手”与法定的职业病相距甚远。新增的这个法定职业病,特指制造业工人长时间从事手腕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之后引起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与“板上钉钉”的工伤无缘,干眼症、肩颈痛、久坐腰酸、偏头痛等常见小毛病依旧让人困扰。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聊聊:“鼠标手”到底该怎么治?自救和科学康复的差别在哪?如何避免工龄越长毛病越多?

【本期嘉宾】

仇慕磊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康复科治疗师

杨红英 “鼠标手”患者,写作爱好者

王恒婷 湃客编辑、久坐“电脑族”

【本期主播】

雅婷 澎湃新闻·湃客编辑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

工龄越久“工伤”越多?打工人被小病小痛缠上 | 健康有方FM
00:00
40:34

被小病小痛缠上的打工人

贴膏药、艾灸、按摩试了个遍,疼痛却依然反复,杨红英的“鼠标手”自救之路,是无数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2024年12月,杨红英同时校对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和作协的选稿,使用鼠标的频率急剧增加。不知不觉中,她的右手从手肘到手指开始疼痛,与以往的肩周炎不同,这种痛不会因为拉直而减轻,反而让经脉和肌肉同时作痛。最严重的时候,她拿水杯都很吃力。

她先是尝试膏药和舒筋活络膏,严格按照卖家指导,用力搓到发热发烫再贴上,早晚坚持把半个手臂搓得红通通。七八天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恢复效果。

随后,杨女士开始尝试艾灸,在右手臂上绑四五个艾灸盒同时点燃。冬天里整个人热乎乎地出汗,手臂确实没有之前僵硬。但五六天后,她发现手臂被灼伤,红了一大片,还冒出亮晶晶的水泡。

“当时我求愈心切,希望以皮肉之苦换来筋骨的舒缓”,杨女士说,结果水泡增加,直到夏天过去,手臂上仍留着一大块乌青。

按摩似乎带来了转机。她用梳齿按压大拇指根部隆起处的痛点,效果立竿见影,疼痛当场消失。然而一旦再次使用鼠标,各种疼痛又一齐袭来。

专业的理疗让杨女士一度看到希望。半小时的针灸和电疗后,痛感“像蔫掉一样”。回家后她反复试验,举手、拉直、摇晃手腕,真的没有一点痛感。可惜上班后用一会儿鼠标,痛感不仅复发,还增加了后手臂的隐痛。

作为媒体人的王恒婷对杨女士的“工伤”遭遇深有同感。“我从上到下,首先是干眼症。”王恒婷描述,每天早上起床时,眼皮和眼球仿佛黏在一起,干到无法睁开,必须打几个哈欠产生泪液才能勉强睁眼。

“还有偏头痛,一般在生理期、劳累缺觉或压力大时出现。”最新体检报告显示,她的颈椎曲度消失,第六至第七椎体后缘有增生。严重时,她低抬头角度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二。

脆皮打工人,如何自救?

对杨红英的曲折自救经历,仇穆磊医生指出了几个常见误区。

“杨女士最初使用药膏、活络油以及后来的艾灸,对于单纯的肌肉疲劳或许有点效果,但对于鼠标手这种因物理空间狭窄导致神经受压的问题,效果甚微。”

他形象地解释:“神经卡压并不是‘气血不通’,而是我们所说的管道里没有空间。”

盲目热敷或艾灸在急性期反而可能加重局部炎症和水肿,让神经更加压迫。至于按压穴位后的瞬间缓解,他说明是因为按压刺激的信号抑制了痛觉信号,但并未解除神经的根本问题,即腕管压力过高。

杨红英尝试过的“彻底休息”疼痛的手臂效果同样有限。仇穆磊说:“长期完全休息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变差,身体原有的支撑和保护能力下降。康复不是被动的休息,而是主动的重建。”

此外,办公室一族常见的另一个误区是自我诊断。比如王女士向仇医生咨询,自己右手小拇指酸痛是否属于鼠标手,仇医生指出大概率是腱鞘炎或局部肌肉劳损导致,而非腕管综合征,要得到准确判断还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手腕的问题根源可能在手肘,甚至在肩颈。”他强调,身体疼痛往往是一个长链结果,自己依靠书本或视频处理,容易陷入误区。

针对腕管综合征,仇穆磊分享了科学的诊疗路径。

评估环节远不止检查手腕:“我们会从头部、颈椎、肩关节、肘关节一直检查到手关节,进行一系列专业的物理检查。必要时,会做肌电图检查,以明确神经卡压的准确位置和严重程度。”

急性期治疗目标是减负。改变工作习惯、定期休息;夜间佩戴腕部中立位支具,防止睡眠中手腕弯曲加重压迫;采用超声波、激光、微波等深度理疗帮助消炎消肿。

恢复期则聚焦功能恢复和力量重建。“我们会做神经滑动练习,对正中神经进行神经松动术,促进神经在腕管内顺畅活动。然后进行力量训练,设计一系列针对屈肌、伸肌以及肩背部稳定肌群的训练。”

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肌肉是天然的护腕,有力量才能分担负荷,稳定关节和神经,留下充足的空间。”

未病先治,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对于办公室一族普遍的健康问题,仇穆磊特别强调“未病先治”的理念,在最有效的疾病尚未形成时就进行预防。他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动态办公,打破静止状态。使用番茄工作法,每30分钟起来活动2分钟;

第二是工作岗位微改造,将电脑屏幕调至与视线齐平,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和正确的坐姿;

第三是工位锻炼,如颈部侧屈和扩胸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第四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告别“葛优躺”。

杨红英最终通过运动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菲律宾担任外派教师时,她被同事鼓励加入跳操队,每天半小时运动让她汗流浃背,却感到整个人十分轻松。

回国后,她把跳操改为跑步,坚持6年后,不仅鼠标手症状基本消失,连多年的头痛、鼻炎和肠胃问题也得到改善。

“以前有时候遇到事情时,会很感性,不自觉地流眼泪。现在基本上不属于那种感伤型的性格了,看什么都比较阳光。”杨红英说。

王恒婷感慨,她经常对比自己与父母一代的健康状况,发现许多年纪大了才出现的疾病,在当代年轻人中发病率特别高,甚至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了缓解自己的干眼症,王恒婷在通勤路上不再与手机屏幕为伴,转而听一些播客节目,或把公众号文章转成语音来听。

“工作和身体的关系不是牺牲,而是合作”,在外部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去做改变。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7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