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期要“动静结合”

而相比起骨折这样的急性损伤,人们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劳损的预防往往不够重视,但这些“可医可不医”的小毛病带来的危害并不比急性损伤的危害小。广州医学院港湾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主任陈建平表示,预防颈椎病并不难,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帮忙,方法十分简便。专家还提倡,运动不一定非要到专业运动场,在空旷的场地上随意地运动“才是真正的养生锻炼”。
康复治疗可省时省钱
以腿部骨折的病人为例,不少人都认为,要在医院外科病房躺到直到可以重新走路了,才是能出院的时候。陈建平指出,这种做法既增加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有限的医疗资源增添了压力,而康复治疗可以使家庭经济和社会医疗资源“双赢”。“外科是治疗骨折,而功能的恢复却是康复医学的范畴。骨折病人伤口的急性期一般在手术后第5天左右就会过去,这个时候正是康复介入的时机。到了后期,许多康复治疗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是由经过训练的家人来帮助进行。这样既腾出了医院的床位,又帮病人省了钱。”
更重要的是,接受康复治疗对病人本身很有好处。陈建平表示,同样的情况下,接受康复治疗的骨折患者骨头愈合的速度更快。研究证实,经过康复治疗,伤口愈合得更快,感染的机会降低,留下的疤痕颜色也会浅些。另外,在康复师指导和帮助下松动关节、肌肉,能让身体功能恢复得更快更好。
骨折后要“动静结合”
有人会问:伤了骨头,不是要尽量避免运动,让骨头慢慢地长好吗?陈建平说,“许多人都以为‘骨折了就不能动’,实际并不如此。骨折伤后伤处确实需要固定,而这种固定往往使病人的整只胳膊或者小腿都无法动弹。试想象,如果你的一条腿或者一只手臂需要保持同一个姿势长达数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直到腿上或者手臂上的骨头都长好了、拆了石膏或者绷带后才能活动,那会是怎样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骨折病人拆了石膏或者绷带之后,会有关节很‘紧’、肌肉无力的感觉。所以,骨折后的康复期要讲究‘动静结合’,打着石膏有打着石膏的运动方法。”他举例说,前不久广州医学院港湾医院收治了一名掉入电梯槽中摔至大腿骨折的伤者,在该院外科病房治疗了两个月后,骨头愈合的效果都不理想,连脚趾也无法活动;转到康复科后接受了中药熏蒸治疗,同时学习如何活动脚趾,一个半月后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
可是,骨折的肢体绑着绷带、打着石膏,又怎么能动得了呢?“关节动不了,肌肉还可以动;骨折的地方不能动,可以运动周围的部位。比如大腿骨折的那个病人,大腿动不了,但可以通过活动脚趾来牵动大腿上的肌肉;手臂骨折打了绷带的,肘关节不能动,但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手臂肌肉收缩练习。这样可以让受伤部位附近的血液循环加快,这样伤口就可以得到更多养分,愈合得自然就快。”不过,骨折处怎么固定、其他关节和肌肉怎么活动、哪种骨折的状态需要配合怎样方式的活动都有讲究,需要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
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伤神经

除此以外,许多人都认为“可医可不医”的身体上的小毛病,其实也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来解决。陈建平表示,现代的静态生活方式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劳损引起的“小毛病”很常见,这些病在康复科门诊治疗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本来并不需要动手术,“问题是许多人往往喜欢把这些‘可医可不医’的小毛病一拖再拖,‘手尾’会很长,甚至拖到错位的骨头把神经压成损伤,就只能住院甚至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了。我们前段时间收了个72岁的病人,本身有颈椎病但一直没有治疗,那天她自己在家洗了个头,一不小心颈椎就脱位了。”
陈建平表示,发生了骨折、扭伤等骨科急性损伤后,人们往往会很积极地采取治疗措施,但对于预防日积月累起来的慢性劳损却不够重视,而实际上慢性劳损的危害并不比急性损伤小。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只手举起一个5公斤的物体,过不了一会儿就会觉得累要放下;如果是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一根针,可以丝毫不费力气地把这个姿势保持两个小时,但当两小时后想把手放开时,会发现食指和拇指就像被“定格”了一样,无法伸直也无法分开。“长时间低头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颈椎每天都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久而久之损伤的不仅仅是关节,还有神经、血管,甚至大脑皮层。”
设置手机定时提醒颈椎放松
陈建平表示,对于经常需要低头工作、看文件或者盯着电脑屏幕的人群来说,预防颈椎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从工作中抽出身来“摇头晃脑”一番,具体可以按照以下的“预防颈椎病40下”步骤进行。
1.望天看地:头后仰到极限,下颌尽力贴近胸部,重复10次。
2.左顾右盼:头由左向右缓慢地旋转,连续10次。
3.左右侧屈:将耳朵靠近肩膀,身体肩膀保持不动,重复10次。
4.用头从右向左做画圈,重复10次。
但是在某些工作场所,这样的锻炼方法似乎太过于“显眼”了一些。陈建平表示,其实巧妙利用手机的定时功能也可以帮助预防颈椎病,而且方法简便得难以置信:“把手机闹铃设置成每25分钟至40分钟震动一次,每次震动的时候就把手机拿出来看一看,把闹铃关上,这就已经起到预防颈椎病的效果,因为在你拿手机、看手机的过程中,你工作时保持的姿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么简单。”
随意地玩才是养生锻炼
“静态生活方式容易引起慢性劳损?我有运动的啊,我每个星期六都打高尔夫球,一打就打上三个小时,不用担心了吧?”非也,平时不运动,每周只搞一次突击,“就好比一个星期不吃饭,然后再一口气吃10碗饭一样,身体肯定会吃不消。”陈建平说。
也许有人会说:“我每天都到羽毛球场打上两个小时的羽毛球,那应该没问题了吧?” 但陈建平指出,即使是专业的运动员,长期从事同一项体育运动也会出现各种劳损的情况,所以作为普通人,不要老盯着某一项运动天天练习,而应该用多种的运动方式。
部分追求健康的人会把运动当成一项“任务”:一定要订专业的场地,一定要摆出专业的姿势,一定要打出专业的水平,但陈建平不同意这个想法。他解释道:“一旦进入专业的运动场地,不少人在运动时会不自觉地模仿职业运动员的姿势动作,如果运动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还会造成心理压力,这样一来动作就会变形,导致各种意外伤的发生。最近一个公务员就是在扣羽毛球时下地没有站稳,造成膝关节半月板、关节囊、交叉韧带都撕裂。”所以他提倡,如果经济条件所限或者难以订到专业运动场,其实完全可以找一块空旷的场地,不要划定界限、不要架球网、不要算分,就是随意地、在没有任何紧张和压力的情况下打球或者做其他运动,“那才是真正的养生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