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师生齐“制片” 课堂放“电影”

2010-05-18 09:04:03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943

   根据课文的内容,剪辑电影片段,甚至自己配音编辑短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睁大了眼睛”。历时4年,由槟榔小学承担的市课改立项课题《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实效性研究(电影)》于上周顺利结题。


   这项课题已初步形成小学电影探究性学习系列资源库,收集相关的电影资源一百多部,在全市属首创。“运用电影资料和手段,从采编、撰写到播报,相当于自己创作一部小‘电影’了。”市教科院肖俊宇老师在评价学生制作的短片时说。


   “电影模式”利用的是多媒体,对老师来说,这个并不算新鲜事。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蔡维珍老师说,如果多媒体的功能仅局限在展示文本或图片,是最低效的。“电影课”的价值不在于课堂上看到了什么,而是背后隐藏的创新思维。


   英语老师编剧兼职配音


   四年级的英语课,其中一个单元教的是关于“将要去做什么”的句型。在教完单词和句子后,老师播放了一个大约6分钟的动画片。


   英语老师先用图片给两名“主演”亮了个相,让大家记住他们。故事情节很简单,男生女生讨论儿童节去哪里玩,然后就是一个个游戏,每个游戏的画面都配了三两句“台词”。片子放完,感觉特别流畅,如果不是“制片人”之一的林文美老师透露,记者以为这就是一个现成的英语教学短片。


   林文美老师说,虽然只有6分钟,但幕后工作并不简单。动画片是一段段剪辑来的,原片很长,讲的内容和课堂教的完全不搭界,而且对话句式相当复杂。老师们根据课文内容先寻找合适的片源,“剪”下需要的画面。然后编写剧本,配好台词。最后,还要给人物配音。


   林文美说,英语教研组已成功“出品”了七八部短片。“寻找片源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她说,老师们都患了“电影收集综合症”。


   林文美说,短片效果比上课老师读或讲,要好得多,特别能激发学生兴趣。


   “制作”短片,功夫在课外


   在五年级班主任陈江春的课堂上,“电影制片人”是全班同学。他们分成8个制片小组,《昆虫世界》的片子结束的时候,观众可以欣赏到有趣的“拍摄”花絮。


   这个单元名称为“语文综合实践”。“做这样一个片子,要先上网找大量文字材料。不是你想要哪句就有现成的,首先要筛选,之后还要剪辑、修改,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蔡老师说,这种语文能力,老师课堂上教不了,只能在实践中悄悄提升。


   蔡维珍说,这个单元的课在语文教学中占的分量不小,可是有些老师不知道怎么上。“有的老师简单处理,因为考试考不到,或者虽然考了也涉及不多。从陈江春老师的课上,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激发出来的潜能是不可思议的。作文课上,有的孩子显得很木讷,但上这种课却特别活跃,因为他有兴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4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