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织密胸痛救治网 基层医疗再升级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为民服务十六项举措有关情况。据介绍,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推出一系列举措,让每一位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加强基层特色专科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建立各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与各辖区“分区包片”协作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培训、实地指导等,指导基层机构完善院内组织架构、标识指引、操作规范、诊疗流程等,不断提升基层卒中、创伤服务能力。目前,已建成卒中救治单元100个,创伤救治单元100个。
今年,全市16区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应建尽建”,截至目前,全市270家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46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通过胸痛救治点的验收,搭建起“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三级胸痛救治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胸痛患者的急救能力,织密全市胸痛救治一张网。
通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标志着其在科室设置、设备配置、人员资质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居民可以放心在这里完成常见病诊疗,获得更规范的慢性病管理,享受更安全的特色诊疗服务,机构诊疗能力持续提升,让居民们愿意来,看得好病。
加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今年,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与社区医院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服务便捷、能力优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各区落实“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3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市级与各区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组建覆盖医疗、护理、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市级专家组深入基层,针对机构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帮扶。截至目前,已完成对2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指导,有效提升了这些机构在标准化建设和规范管理上的能力,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截至目前,全市27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其中推荐标准达标机构130家,占机构总数的47.97%;建成社区医院89家,占比达到32.84%。
打造涉农区“金牌家庭医生团队”
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全面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特色,特别是强化涉农区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今年市卫生健康委在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等9个涉农区,创新启动了基层卫生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核心任务就是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支“金牌家庭医生团队”。
针对涉农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明确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儿科这5个重点方向为核心,为每个方向遴选首席导师和对应的培训基地,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实用性,旨在让家医团队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问题。本项目共选拔176名家庭医生团队带头人及骨干成员参与培训。据统计,培训期间累计开展病例讨论分析272次,完成临床技能操作20项、实践操作117次,组织“小讲课”273次,进行线上、线下授课253次。值得一提的是,培训提供了大量临床跟岗机会,累计完成门诊带教721人次,病房带教1016人次。
“金牌家庭医生团队”项目是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的一次重磅升级,尤其是针对居民最迫切的健康需求进行深度强化,这意味着家庭医生在常见慢病管理方面将更具权威性,能提供更精准的用药指导和个性化的健康方案。(记者 李梅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