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医疗机构职工“第二医保”全覆盖
“原本还为后续治疗费用犯愁,没想到申请后仅3个工作日,4000多元互助补助金就到账了,真是帮了大忙!”近日,扬州市广陵区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职工在收到职工医疗互助补助金后难掩感激之情。这正是市总工会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在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惠及基层一线职工的生动缩影。
2025年,由扬州市医保局、市总工会共同牵头的“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年度民生实事工程。以此为契机,市总工会全力推动新修订的《扬州市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落地见效,通过制度创新、分层推进、精准服务,为全市超18万名职工构筑起医保之外的“第二道健康防护网”,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卫职工实现“参保”全覆盖。
资料图片
高位推动 构建互助保障“四梁八柱”
将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上升为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是扬州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之举。
“职工医疗互助不是简单的商业保险,而是工会组织弘扬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精神、防止职工因病致贫返困的制度性安排。”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扬州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协同、工会主抓”的工作格局。
制度创新为全覆盖提供了坚实支撑。新修订的保障计划实现多项突破:参保范围上,首次将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保障体系;待遇标准上,实行分段补助机制,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3万元(含)以下部分补助35%,3万元以上部分补助40%,特困职工更可享受80%的高比例补助,年度封顶3万元。同时,新政明确参保单位原则上须100%覆盖,最少不得低于80%且不少于50人,50人以下单位必须全员参保,体现了刚性约束与普惠原则的结合。
分层推进 绘就医疗机构参保“全景图”
扬州工会采取“龙头示范、系统推进、基层兜底”的分层策略,绘就了一幅医疗机构参保的全景图。
三甲医院发挥“头雁”效应。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率先实现100%参保。以扬大附院为例,该院工会自扬州市职工医疗互助互济会2004年成立以来便持续参保,已有70余名患病职工获得超14万元互助补助。“作为医疗单位,我们深知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带头参保就是为全院职工吃下‘定心丸’。”该院工会负责人表示。
专科医院积极跟进。扬州市五台山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口腔医院等专科医疗机构针对职工职业特点全员参保。五台山医院作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自互助会成立起即加入,已有50人次获得补助7.27万元。
最令人欣喜的是基层卫生机构的“全覆盖”突破。以往参保积极性不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今年被列为攻坚重点。市总工会主动上门服务,让基层职工真切感受到互助保障的价值。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名职工共获补6714元,平山乡卫生院5人次获补7211元,江都区吴桥镇卫生院、仪征市卫健委系统等也实现了参保零的突破。“过去觉得互助保障是‘大单位的事’,现在才发现,我们基层职工更需要这份保障。”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感慨道。
实效彰显 织密防返困“安全网”
互助保障的核心价值,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得以彰显。
“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1.4万元,互助补助5000元,刚好覆盖后续靶向治疗费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一名恶性肿瘤康复职工,用“安全防护网”形容互助保障的作用,“确诊时一度陷入焦虑,这笔补助金让我能安心治疗。”
更有职工获得高额补助,切实减轻了医疗负担。扬州五台山医院一名职工门特治疗总花费13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仍达3.9万元,最终获得互助补助1.3万元,负担减轻了三分之一。“平时少喝几杯奶茶的钱,关键时刻成了救命钱。”职工们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互助保障“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精髓。
数据见证实效。2025年以来,仅医疗系统就已发放互助补助金超30万元。“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市总工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互助保障向中小微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深度延伸,探索补助申请与医保结算“一站式”服务,让更多职工享受到“病有所医、医有所助”的民生福祉。
通讯员 高云 记者 胡俭
来源:扬州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