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厦门医保综合改革:让百姓的“医”靠更坚实

2025-11-28 10:13:12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5

    以“六位一体”系统集成改革综合施策,逐步实现群众、医院、基金三方共赢,打造医保改革“厦门样本”

  厦门医保综合改革:让百姓的“医”靠更坚实

厦门赖女士完成全国第一笔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

惠厦保上线启动仪式

医保台胞服务站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林泽贵 通讯员 夏一保 文/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创新“试验田”,厦门在三明医改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指引下,积极借鉴其“三医联动”核心经验,因地制宜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聚焦民生关切,不断探索医保改革新路径,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厦门摒弃单项改革“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弊端,因地制宜以系统思维推进医保支付、定点规划、综合监管、医药供给、待遇保障、政务服务“六位一体”综合改革,推动医疗保障从“被动买单”走向“主动治理”,为全国医保工作提供了“厦门样本”。

  “十四五”收官之际,全市医疗费用增幅从期初的19.82%降至4.19%,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从2021年的1.09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35亿元以上,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民生难题,逐步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获发展、基金保安全的三方共赢,将一份饱含温度的医保民生答卷书写在特区发展的时代潮头。

  这项改革经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录片《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人民至上》,获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先后两次获得福建省机关改革创新项目评审第一名。

  改革破局

  从“面临亏空”到“良性运行”

  2017年,厦门市医保局成立之初,面临缺乏规划导致定点医药机构暴增、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等难题。“当时的改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事业存亡的‘必答题’。”厦门市医保局负责人道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牵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牛鼻子”,厦门在全国率先构建总额预算下的住院门诊一体化按分值付费(DIP)体系,从源头重构激励机制,实现基金支付从“过程+数量”向“结果+质量”的根本转变。

  门诊端创新“医疗服务能力分值法”和“医疗服务项目分值法”,将二、三级医院7000余项门诊诊疗项目、11个门诊病种组及12类基层医师组日均门诊量折算成分值,实现“按劳取酬”;住院端建立5000余个病种组,引入反映诊疗难度的CMI指数动态调节分值,实现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全覆盖,激励医院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变化颇具代表性。改革前,该院泌尿外科肾结石手术患者平均住院3天,费用高且床位周转慢;改革后,科室聚焦微创技术优化,患者住院时间压减至1天,费用下降60%。“现在我们就想着怎么把技术做精,让患者恢复更快。”科室主任坦言,这种“凭技术挣钱”的导向,让医疗行为回归了本质。

  配套“优劳多得”基金激励机制更让医院改革动力倍增。厦门在DIP总额基础上,构建绩效评价机制,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100多项指标纳入考核。全链条审核机制实时监控诊疗合理性,每年拒付不合理费用近7000万元,从制度上遏制“为经济效益而治病”倾向。在此基础上,医保、卫健、医院三方协同共管,优化考核。

  改革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厦门DIP改革在全国71个试点城市评估中位列第一;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可支付月数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月数,实现从“寅吃卯粮”到“稳健循环”的质变。

  精管优服

  守牢用好百姓“救命钱”

  在以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基金良性运行的基础上,厦门进一步聚焦医保生态规范与服务效能提升,在定点规划、综合监管与政务服务领域协同发力,以全方位攻坚姿态筑牢医保民生防线,实现医保服务从“有”到“优”的飞跃。

  曾几何时,厦门医保定点机构因缺乏规划一度野蛮扩张,2019年机构年均增长率达39.2%,部分机构违规刷卡、虚记费用。厦门主动开展“自我革命”,出台全国首个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资源配置规划,为机构准入设置“红绿灯”。如今,厦门定点机构年均增长率降至0.8%,从源头遏制恶性竞争,这一经验被国家“两定管理办法”采纳推广。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守护基金安全是改革的关键一役。厦门创新构建综合监管体系,打造医保“雪亮工程”与全国首家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应用中心,实现100%定点机构追溯码全覆盖,确保每一盒药品去向可追溯。智能监控示范点终期评估位列全国第二,8年来移送多起骗保案件至司法机关,切实守牢群众“看病钱”。

  监管从严的同时,服务持续升温。“真没想到新生儿参保报销能这么快!”市民陈女士通过“厦门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在病房里为刚出生的孩子办理参保,不到5分钟就完成参保缴费,出院时直接医保结算。这归结于厦门在全国首创的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秒批”服务,将60天办事时限压缩至最短1分钟,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少等待。

  在扩大医保覆盖面方面,厦门倾力打造“一人一档+网格通”全民医保系统,精准吸纳42.04万新增参保人员,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参保人数达485.71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这套全民医保系统也斩获2025年全国智慧医保大赛一等奖,为精准参保注入新动能,确保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如今,厦门超90%的医保服务实现“线上办”,线下有24家定点医院设立医保台胞服务站,实现台胞“就近办”医保。近年来,5个案例获评全国医保经办服务规范典型案例并被推广,相关创新举措入选全国医保“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

  惠民暖心

  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这盒抗癌药以前要3000多元,现在集采后只要600多元,还能报销。”在厦门市中医院,肺癌患者张阿姨算了一笔账:一年药费能省近3万元。

  “降药价”是厦门医药供给与待遇保障改革的直接成果。作为国家药品集采落地首批试点城市,厦门开出全国首张集采处方,创新推出货款代付等配套举措,确保中选药品“降得下、用得上”。截至今年,累计节约药械采购费用超30亿元,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逾50%。

  针对医疗服务价格失衡,厦门建立“升降绑定”机制,两轮调整1093项服务价格,将CT、MRI等检查费用平均降低10%,同时提高技术劳务性收费,平衡患者负担与医院技术价值,让医院“靠技术吃饭”导向愈发鲜明。

  对于患者来说,“多层次保障网”更显温情,厦门构建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医疗保险为拓展的多层次体系,职工医保目录内综合报销比例约85%,居民医保目录内门诊和住院平均报销比例分别约为50%和70%,职工和居民医保年度综合保障额度分别达120万元和60万元。公益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惠厦保”运行3年多,累计赔付超2.5亿元,平均每年为6万余名困难群体免费捐赠保单,让重病患者感受到“医保靠山”的温暖。

  改革推动医疗机构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厦门三级公立医院从10家增至19家,4家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异地患者来厦就医人数增长近一倍,本地参保人转外就医人数有所下降,住院天数缩短至7.4天,形成“内涵提升”取代“规模扩张”的良性格局。

  面向“十五五”,厦门锚定医保改革“厦门样板”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参保扩面趋缓等挑战,部署三大战略任务和五项重大改革举措。厦门计划从2026年起继续深化DIP全国改革示范点建设,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惠厦保”等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规范发展,探索将新医疗技术、新药品纳入保障范围,2026年底前逐步实现医保影像云平台覆盖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推进医保台胞服务站扩容增效,进一步提升经办服务效能。

  改革的温度,最终由百姓的获得感来衡量。从基金面临亏空到实现良性运行,从政策上门服务到群众精准受益,从人工审核到数智赋能,厦门医保将继续深化“六位一体”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医保事业贡献更多经验,让医保暖阳始终照耀在民生路上。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63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