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医院潘清蓉:聚焦多学科协作体系,破解体重管理难题
5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与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在北京召开。
会上,在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潘清蓉就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的最新进展与门诊建设经验进行了深入分享。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潘清蓉
肥胖现状严峻,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潘清蓉表示,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人数逐年增多,预计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不容乐观。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以及骨关节炎等。
她进一步指出,肥胖已逐渐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系统的治疗和管理。然而,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已难以满足肥胖患者的复杂需求,多学科协作成为必然趋势。
“肥胖患者的问题往往涉及全身多个系统,需要内分泌科、妇产科、营养科、精神心理科、骨关节科以及康复医学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潘清蓉解释道,“比如,一个肥胖患者可能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焦虑症,这就需要内分泌科调整药物,营养科制定饮食计划,精神心理科进行心理疏导,多学科协作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的号召,于今年将肥胖门诊升级为代谢内分泌体重管理门诊,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多学科协作构建体重管理门诊标准化诊疗体系
潘清蓉详细介绍了多学科协作的具体实施方式,在MDT模式下,内分泌科医生负责整体评估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营养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指导,精神心理科医生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骨关节科和康复医学科医生则负责运动指导和康复训练。此外,医院还配备了先进的诊疗设备,如人体成分分析仪、肝脏弹性检测仪等,以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除了多学科协作外,潘清蓉还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求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减肥宣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国际上广泛认可的5A模型(询问、评估、建议、同意、协助)来指导诊疗服务,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潘清蓉说道。
“我们建议患者在家自备体脂仪,动态监测脂肪占比,这对长期管理很关键。”潘清蓉说。
新型药物创新引领体重管理治疗新方向
谈及治疗手段的改变,潘清蓉特别提到GLP-1RA类新型减重药物的突破。“过去我们只能靠饮食运动指导,药物选择非常有限,现在GLP-1RA类药物可为减重治疗提供选择,适用于超重及重度肥胖患者,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风险。
药物并非万能钥匙,潘清蓉强调,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等多种手段。“单纯依赖药物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我们经常告诉患者,药物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她说。
在谈到未来发展方向时,潘清蓉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肥胖症的精准治疗将成为可能。我们正在探索基于患者基因型、表观遗传学以及代谢特征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肥胖类型和代谢特点,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计划。此外,肠道菌群调整、生物钟疗法等新兴疗法也在研究之中,这些都将为肥胖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白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