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隔夜菜、自制酱腌菜能不能吃?抽检结果告诉您

2025-05-19 11:40:34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8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陈萱萱 戴淼亮 黄琳)“隔夜菜”“自制酱腌菜”能安心吃吗?亚硝酸盐含量是必须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近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一项研究性抽检,观察隔夜菜和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本期“鹭哥鹭姐来说市”科普专栏为您解读抽检实验结果,用科学数据打开隔夜菜的正确食用方法。

  亚硝酸盐有何危险?

  硝酸盐本身毒性较低,但进入人体后可能转化为亚硝胺。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头晕、呼吸困难),增加胃癌、食道癌风险,婴幼儿摄入过量还可能引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如果短时间内经口摄入达到200毫克时,可导致中毒。

  亚硝酸盐是硝酸盐在细菌或酶的作用下还原生成(如在蔬菜储存、腌制过程中生成)。我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关于亚硝酸盐含量的限量值规定依食品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日常生活中针对隔夜菜的食品安全标准仍为空白。

  本次专项研究性抽检依据酱腌菜相关国标限量值,将亚硝酸盐安全限量视为20毫克/千克以下。

  研究1>> 蔬菜类更易产生亚硝酸盐 怎样储存合适?

  此次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类型的现制菜肴:炒小白菜、卤肉、炒鱼块、炒豆干。模拟家庭食用、储存习惯,将4种菜肴在室温(约25℃)和冰箱密封冷藏(约4℃)条件下分别放置0小时、4小时、8小时、14小时、48小时后,检测其亚硝酸盐含量。

  结论:

  ●蔬菜类菜肴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室温下,炒小白菜亚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且在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急剧增加至33毫克/千克,超过了限量值。卤肉、炒鱼块、炒豆干的亚硝酸盐含量则缓慢增加,放置48小时后小于3毫克/千克。

  ●隔夜菜在冷藏储存下更安全。在冰箱中冷藏保存下放置48小时内,四种菜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均为0毫克/千克;96小时内,炒小白菜和卤肉增长小于3毫克/千克。

  研究2>> 绿叶菜亚硝酸盐更高 有办法避免吗?

  抽检的第二阶段实验增设了炒空心菜作为对照组。模拟家庭食用习惯,定时检测炒空心菜在微波加热与不加热,以及常温与冷藏条件下放置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30小时、48小时后的亚硝酸盐含量。

  结论:

  ●绿叶菜比普通蔬菜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室温下,不经过微波加热的炒空心菜放置约12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增长至11毫克/千克;且30小时达到504毫克/千克。若食用存放时间超过30小时的炒空心菜,且食用量超过500克,那么亚硝酸盐摄入量将超过中毒剂量。

  ●微波加热可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室温下,经过微波加热的炒空心菜放置48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也仅为9.0毫克/千克,远低于不加热组。原因可能是微波加热处理起到了杀菌的作用,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因而表现为亚硝酸盐含量增长缓慢。

  ●低温冷藏可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冷藏条件下,无论是否微波加热,炒空心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增长有限,48小时内含量皆<2毫克/千克,远小于限量值。

  研究3>> 自制酱腌菜腌制过程中 亚硝酸盐先升后降

  研究选取了四种常见酱腌菜食材,包括:芥菜、豇豆、萝卜和黄瓜。在实验室中模拟家庭自制酱腌菜过程,并定时检测亚硝酸盐和戊糖乳杆菌(乳酸菌的一种)的含量。

  结论:

  ●亚硝酸盐含量先升后降。自制酱腌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四种食材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国标限量值20毫克/kg的时段分别是:黄瓜0-5天和15-48天;芥菜0-5天和21-48天;萝卜0-3天和15-48天;豇豆0-48天都没有超限量。

  ●戊糖乳杆菌含量先升后降。家庭自制酱腌菜时通常会加入老卤水,老卤水中含有戊糖乳杆菌——该菌株具有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功能。在研究过程中,戊糖乳杆菌的含量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也是先增长后降低。四种食材亚硝酸盐含量峰值都为第11天。戊糖乳杆菌的含量峰值较亚硝酸盐略提前,出现在第9天。

  温馨提示

  家常菜肴若保存得当,其亚硝酸盐含量可能较低。但隔夜菜的危害不仅在于亚硝酸盐,尤其是一些细菌污染,隔夜菜可能引发肠道感染等疾病。此外,菜肴放久了营养价值和口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尽快食用。

  请关注“厦门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获取更多信息。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4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