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保 >> 查看内容

医保Online丨新一轮医改“多缴多得”行不通了?原因在这

2023-02-16 23:48:34浙江新闻佚名查看次数:243
  “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了。”近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在国内部分省份落地,引发广泛关注,许多人担忧个人账户现金“缩水”的问题。

  多地医保部门在政策解释中明确表示,改革后大部分参保人个人账户当期计入会减少,同时也用具体数据和病例来向公众说明,对于门诊需求多、长期患病的参保人来说,门诊共济获益远超个人医保卡减少金额。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过去,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费的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剩下的划入统筹账户。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这是职工医保政策的大体架构,但是各地有所差异。
  现在,按照新的改革办法,单位缴纳的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划入统筹账户,看起来个人账户“缩水”了。
  那么,这一轮医保改革,为什么要改?
  先来看看个人账户的历史。过去,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镇职工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在这两项保障制度中,个人无需缴费,分别由企业和财政负担保险费和医疗费。
  1998年,我国取消了这两项制度,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由此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社会保险责任分担机制。

  考虑到过去职工完全无需缴纳保险费,缺乏参保意识,国家需要建立一种能够让民众顺利接受缴费制度的机制,因此“统账结合”的模式诞生了,个人账户应运而生。


  20多年过去了,出现了什么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
  以武汉为例,一方面,全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多缴多得”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但在基于互助共济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也许并不适用。不管是从我国的医保实践来看,还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纯粹的积累式个人账户都难以发挥保险大数法则的功能。
  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便将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提上日程。如今,城乡居民医保已没有个人账户制度,职工医保改革也在持续推进。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提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增加的统筹基金主要用于门诊共济保障,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待遇。这进一步推动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步伐,也是这次导致参保人质疑个人账户钱变少了的原因。
  国家发文已有两年,为何现在才引发热议,是因为各地实施步骤和时间表不同。按照顶层设计,自2021年12月底算起,各地有3年左右的过渡期逐步实现改革目标。有的地方针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分别实施,有的地方分步骤实施,例如家庭账户共济就是最早在各地推行的,叫好声一片。
  在浙江,2022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发布,不过实施细则目前尚未出台。
  总之,不管各地改革进展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场25年来最大、最谨慎、也几乎是最必要的医保改革,还将继续考验政策执行者。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3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