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例小儿ERCP术在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
名词:ERCP:ERCP
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操作时,将十二指肠镜插入患者口中,经过食管、胃,抵达十二指肠,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逆行对胰胆管进行造影检查,在X光透视下观察胰管、胆管、胆囊显影。除了检查,ERCP还可用于治疗,比如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胆胰内镜专用器械把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如今已成为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手段。
4岁幼儿经常腹痛,起初以为是蛔虫钻进了胆道。最近,患儿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治,才发现,“肇事者”并非蛔虫,而是胆总管里面长的囊肿。经过治疗,患儿目前已康复出院。据悉,这是福建省首次成功为幼儿实施ERCP诊疗。
反复腹痛
以为是蛔虫惹祸
豆豆(化名)今年4岁,半个多月前开始经常上腹部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一般吃过东西后腹痛会加重,抱着膝盖身体蜷成一团则可稍微缓解。家人带着豆豆到医院做了不少检查,CT、彩超、抽血化验等等,一系列检查做下来,医生发现豆豆的胆道里面有个异常的东西,判断可能是豆豆体内有蛔虫,而蛔虫从肠道钻进了胆道。
胆道系统包括胆囊、肝总管、胆总管等,在胆汁的贮存、输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胆道里面的胆汁最后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排入肠道,参与食物消化。胆道不畅,胆汁就会淤积,引起梗阻,引发腹痛等一系列症状。胆道系统还与胰腺紧密相连,检查发现豆豆出现了胰腺炎的症状,医生分析是胆道蛔虫症引发了胆源性胰腺炎。
综合考虑豆豆的病情后,医生认为豆豆的情况比较棘手,建议家长赶紧带孩子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诊治。
不开刀
轻松解除幼儿顽疾
住进中山医院后,消化内科胆胰组医生为豆豆做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其胆总管上段扩张。经过常规的抑酸、抗炎、补液、抑制胰腺分泌等治疗,豆豆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
科室与豆豆的家属进行了沟通,决定由司丽娟主任医师为豆豆做ERCP诊治。ERCP手术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使用的是成人的十二指肠镜。术中造影显示:胆总管上段囊状扩张、下段狭窄,并有脓性胆汁及泥沙样结石流出。据此明确了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泥沙样结石、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于是,医生为豆豆留置了鼻胆管,将淤积的胆汁引流到体外。整个ERCP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
术后,豆豆腹痛明显减轻,腹痛不再频繁发作,全身状况也明显改善。引流3天后,豆豆就恢复了进食,没再出现腹痛。引流1周后,医生为豆豆拔除了鼻胆管,豆豆出院了。目前,他的状况保持平稳,没再发作。
小儿ERCP
仅少数医院能开展
ERCP是目前诊断及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大多用于成人。小儿ERCP操作与成人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小儿胆胰疾病谱与成人有所差异,小儿的胃十二指肠腔内空间较狭窄,操作受限,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小儿ERCP只有少数医院能够开展。
据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司丽娟主任医师介绍,由于小儿胰胆管疾病发病率不及成年人高,所以目前我国小儿ERCP的操作主要在成人内镜中心或外科进行,相对于一般的外科手术,小儿ERCP更加微创,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重复性好。随着小儿内镜发展,医学界对小儿ERCP的认识和应用技术会不断提高,小儿胰、胆管疾病内镜诊断和介入治疗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链接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胆胰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展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疗技术,是省内最早开展ERCP的科室之一,每年有600余例次的患者接受治疗,治疗量稳居福建省前列。
目前,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能独立实施ERCP的医生有6位,是全省能独立实施该项手术医生最多的科室。去年科室引进福建省首台德国产U100激光碎石治疗仪,独家开展了ERCP激光碎石术和胆道镜激光碎石术,对于巨大结石、质地坚硬的胆道结石效果良好。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厦门市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核心单位之一,2008年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厦门培训基地,2010年成为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成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挂靠单位。本专业集医、教、研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护人员90余人。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设有合理的亚专科分组,以利于专业向精细化发展,包括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组、胆胰疾病组、炎症性肠病组、动力组、超声内镜组、静脉曲张组、肝病组等。其中胆胰疾病组技术力量雄厚,目前胆胰疾病组开展的ERCP联合激光胆道碎石取石术、胆道肿瘤胆管狭窄支架引流术、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等尖端消化内镜技术工作量均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地位。
同步新闻
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人,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从病种来看,恶性肿瘤死亡率前5位中,消化系肿瘤占据4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据厦门市疾控中心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分别位居我市恶性肿瘤的第2、3、4、5位。
“单就胃癌而言,若能尽早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胃癌并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预后较好。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0%~30%。”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任建林教授说,提升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对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及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消化系肿瘤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在常规内镜下的表现特异性也不强,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任建林教授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联合开展了“拉曼光谱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水平得到了两岸三地学者的高度赞誉。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一直倡导的“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鹭岛及海西民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典型病例
拉曼光谱发现早癌
ESD手术微创切除
来自泉州的李先生多年来一直被胃痛所困扰,过去的3年里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做胃镜检查均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糜烂性胃炎”,服用胃药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2013年12月,他慕名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为他做了详细的常规胃镜检查,并联合最先进的拉曼光谱内镜实时诊断技术,最后确诊为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相当于老百姓所说的“早期胃癌”。由于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早期识别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除了临床医师要有充分的警觉性和辨别能力外,先进的内镜诊疗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李先生进一步做了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灶局限于黏膜下层,适合采取ESD微创手术治疗。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早诊早治组耐心细致地向李先生说明了“早癌”并不可怕,有95%以上的机会可以完全治愈。随后,李先生住院接受了内镜下ESD手术治疗,将病灶完整切除。
ESD技术仍旧通过胃镜完成,无需开刀,常规麻醉下无任何痛苦。李先生术后3天左右就可以吃东西了。最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胃窦中分化腺癌,基底切缘无残留”,证明先前拉曼光谱检查结果正确,且手术切除治疗彻底。今年7月份,李先生回中山医院复查,显示手术部位黏膜完全愈合。李先生感慨地说,消化内科的医生不但帮他捡回来一条命,还挽救了他幸福美满的温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