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今日热点 >> 查看内容

疼痛难忍?患者无需再忍

2014-05-27 09:14:53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1091

护理人员拿着疼痛评分表在为患者打分。

  “做手术哪有不疼的”、“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这些认识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对疼痛的误解。我市第一个外科“无痛病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主任李滨教授认为,患者有权要求无痛,医生有责任使患者无痛。

  两次入院疼痛感受天差地别

  手上划个口子都能让人哀嚎半天,动起大手术来哪有不疼的?不过,最近孙老伯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3年前,他因肝脏肿瘤住院手术。手术后,孙老伯腹部留下一道10多厘米的伤口,因为伤口疼,他睡眠质量和情绪都很差,家人也跟着揪心。反反复复的疼痛持续了1个多星期,孙老伯说那种痛永生难忘。

  今年4月中旬,孙老伯因肿瘤复发又要住院手术。一听手术,他的第一反应是“不住院,宁可等死也不遭那个罪了。”不过,在家人的劝说下,孙老伯最后还是接受了手术治疗。这次,他惊喜地发现,居然不疼了。原来,他所住的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开展“无痛病房”建设一年多,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患者疼痛管理,患者的疼痛都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

  要求无痛是病人的权利

  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护士长马旭梅认为,不管是优质护理还是开展医学人文关怀,为患者洗头、洗澡,开展微笑服务、改善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但是患者住院内心最渴盼的是能治好病,而且不那么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展疼痛管理能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有调查显示,患者对术后疼痛的关注度(84%)高于手术效果关注度(64%)。李滨说:“手术后疼痛管理做得好,患者不呻吟了,家属自然也就会比较淡定,对医护的应从行也就提高了,满意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疼痛管理

  从“碎片式”到“连贯化”

  疼痛会导致患者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影响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如不及时干预容易演变成慢性疼痛。在外科病房,手术后疼痛非常普遍,面对患者的疼痛抱怨,医生往往不太在意,大多被动处理。目前国内除了肿瘤专科病房对晚期肿瘤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系统管理外,绝大多数医院和科室对患者的疼痛诉求都是零碎、不成系统的回应。李滨主任说,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术中对患者的疼痛管理,也就是麻醉;术后苏醒后就没人专门管理患者的疼痛了,偶尔患者喊疼,要么让他们忍一忍,要么给些止痛药,治疗很不成系统,也不规范;至于术前对患者的疼痛评估,开展得就更少了。

  去年初,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在我市率先启动“无痛病房”建设,从入院的疼痛评估、宣教到术中的麻醉管理,术后的疼痛干预、再评估、再干预,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个体化的疼痛主动管理体系。

  “无痛病房”建设

  需要三方参与

  开展无痛病房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医生、护理和患者三方的共同参与。

  在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先进行疼痛宣教,并将疼痛列入生命体征,记入入院评估单内,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超过4分,要单独进行疼痛全面评估。术前,患者、医生、护士三方共同沟通,根据手术大小范围、部位和病人的耐受情况做出评估,并开始以药物为主的疼痛干预;术后延续疼痛干预,对评估分超过4分的患者,会在患者床头挂出警示牌,提醒医生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并给予治疗。

  2012-2014年1月至4月,该科的满意度从90%、95%一直上升到98%左右,满意度提升,疼痛管理功不可没。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