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平市第二医院兰行远:医者仁心 行远自迩
【人物名片】
兰行远,副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急救委员,省肾脏病学委员,南平市医学会肾脏分会副主任委员,市重症医学副主任委员。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在南平市第二医院,就有这样一位医生,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医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化贡献力量,不断奔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用一身医术,为闽北医道带来一缕别样阳光。
强化急诊科建设
2006年,对南平市第二医院来说是特殊的,这一年,医院的急诊科得到了良好的整治,真正承担起了医院的门户作用,这一切,与兰行远的努力息息相关。
“管理乱、技术弱、投诉多、差错多”是院内2006年以前对急诊科的印象,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受命整顿急诊科的兰行远将被褥搬到了科室,吃在科室,睡在科室,为急诊科制定了一套整顿方案。
科室要站得起来,首先得有个固定班子。很快,急诊内科组、急诊外科组建立起来了,对问题的处理更专业,反应更快,相关医护人员也各有专长,具备专业特色。急诊科慢慢有起色了,这时,考验悄然来临。
有一天,一对父子被人投毒,被送到了急诊科,兰行远将病人推进病房的时候,病人已经出现了抽搐,各项生命体征均在下降,抢救生命迫在眉睫。从前,遇到这种状况,急诊科由于力量不足,只能充当中转站的作用,联系其他科室等待救治。而兰行远手一挥说:“来不及了,这病人,急诊科可以救。”
洗胃、进行血液净化、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时间分秒流过,最终,这对父子都被抢救过来了,情况稳定后被送入了普通病房。经此一事,急诊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用它稳定的医疗水平,填补了建阳地区应急医疗服务体系的空白。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兰行远带领这个堪称医院门户的科室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而他却收到了另一项任务。
千里援疆赴边陲
2008年,应中组部的要求,福建省组织医疗队伍支援新疆,兰行远由于在心内科、肾内科方面颇有造诣,被选作建阳市的唯一人选参与了此次活动,成为福建省第四批援疆干部。
兰行远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后,发现当地居民多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数众多,吉木萨尔县医疗设备还算完善,却缺少会使用的医疗人员,当地居民只能到乌鲁木齐进行治疗,转院路途遥远,不仅花费高,病人在路上容易发生病变危险。兰行远一行援疆干部的到来,改善了这一局面。
经调查,兰行远提出,为了改善当地医疗状况,建立一个血液净化中心十分必要,刚投建时,当地医院十分不理解兰行远的想法,最终在他的说服下同意建站,在建设期间,他培训了一批服务于血液净化中心的医疗人员,将技术手把手地留在了新疆。等到中心建好,当地的医疗人员对设备的使用也熟练了。
“既然人不可能留在新疆,将技术留下来也是好的。”兰行远说,尽管在援疆期间,对饮食和气候的不适应,一度让他身体不适,但是想到医疗的力量能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他的个人问题都不算问题。
成功组建院内ICU
2010年,兰行远援疆归来,等待他的又是一项新任务——协助院长组建ICU。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在一所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监护这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必不可少,它能有效解决当地患者远赴外地看病的不便,降低患者费用和转院风险。
集心内科和肾内科专业知识于一身的兰行远很快摸出思路,组建了专业队伍之外,他还带领科室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有创血压监测、床旁简易中心静脉压监测、呼吸机的有效使用等,ICU的实力日渐增强。2011年底,医院收治了一位53岁的多器官衰竭病人,在为病人不知该去哪个科室烦恼之际,兰行远领头的ICU站了出来,病人被推进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6小时的抢救过程极其凶险,病人心脏在期间停跳5次,兰行远开展了一系列器官支持,竭尽全力将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抢救成功,命保住了。兰行远疲惫地拉下口罩,赢来了全院的赞许,ICU的救治能力得到了全院的肯定。从此,南平市第二医院具备了收治重症患者的能力。2012年11月,兰行远再度牵头,当起了医院肾内科的组建者,将肾内科做精做细,为病人看好病提供了好的选择方向,致力解决因病返贫的现象。
1993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的兰行远来到当年的南平地区医院,在建阳这片土地一扎根,就是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来,兰行远不断强化院内学科建设,提高医院救治能力,普及医学常识,做了多项医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南平市第二医院可收治的病人种类越来越多,可治疗的疾病也渐趋多样化。
正如古人所云:医者,仁术也。兰行远在医道上一步步前行,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