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科医生少不到200名
■第一医院儿科就诊患儿扎堆。
今年6月,我市儿童医院将部分投用。万事俱备,“人”的问题却成了掣肘。儿科医生难招,已成了全国性的困局,厦门也不例外,一些地方,儿科医师等岗位甚至出现“零报考”的尴尬局面。
“儿科医生可以说把天底下的辛苦都尝尽了!”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感慨。风险大,付出与收入太不对等,导致儿科医生越来越难招。
现场
白天最多1500患儿就诊,已有5名医生病倒
今天是周日,上午10点左右,第一医院候诊大厅仍人满为患。形容憔悴的幼儿在家长怀里“哇哇”啼哭,家长们则焦虑地盯着候诊LED屏,看看是否轮到自家宝宝。导诊台围满咨询的家长。今天共有5名医生看诊,诊室里的医生也被几名家长围着,一面问诊、检查、写病历,还不时应对一旁等候的家长。
一名医生告诉记者,这还只是周末的状态,平日里忙的时候“更可怕”。由于患儿多,所有医生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在高峰期,该院儿科门急诊量每天都维持在1200人次以上的高位,有时甚至近1500人。他说,在就诊的病人中,90%都是看普通感冒,而这个在社区就能看。今天,科室共有5个医生病倒,二线医生代班都忙不过来。
“另外就拿夜班来说,从半夜11点多一直到天亮,要看170个患儿。”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说。这样算下来,平均3分钟左右就要看一个孩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要完成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单、开药、嘱托注意事项等一系列流程。
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谢晖告诉记者,以她本人为例,一上午的门诊看下来,要看50多个孩子。现在天冷,小朋友起得也比较晚,10点以后出现扎堆情况。“跟上战场一样,连一口水也没时间喝,上厕所也顾不上,手要不停操作电脑,口要不停说。”她说,不少儿科医生干久了都会有“职业病”,像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比较普遍,“我们一位老主任,因为长期憋尿,患上了膀胱炎。”一天忙下来总是觉得腰酸背痛,嗓子也是哑的,动都不想动。
困境
耗费双倍时间精力耐心,有时还遭家长恶语相向
谢晖说,小孩子不会自己描述病情,因此儿科被称为“哑科”,医生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孩子的哭声和表情里观察。给孩子看舌苔、听诊,别指望他们会乖乖配合,医生要耗费双倍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她说:“我们看一个病人相当于看两个成人,有时甚至更多。”
在看病过程中,还要忙着应付家长连珠炮似的问题,家长喜欢从各种角度揣摩医生的意思,因此儿科医务人员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家长期望值又高,医务人员在重压下超负荷工作。
儿科护士的操作更是麻烦许多。谢晖说,小孩血管细,打针有时要打头皮,但头皮的血管有时找不到,大人打针只要几分钟,小孩打二十几分钟是常有的事。家长在一旁又焦急又心疼,护士压力更大了,手发抖就更慢了。弄不好,还会遭到家长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按照如今医院绩效考评机制,检查、治疗项目多,医生的收入也相应增加。而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检查、治疗手段和用药相对少,医生收入也受到影响。
“收费标准是一样的,我们付出更多,收入却还比不上别的科室。虽然去年诊察费有所调整,但仍体现不出医生的劳动价值。”一名儿科医生说,很多检查不能也不敢做,“就拿抽血检查来说吧,大人抽一管血不心疼,你让小孩抽一管血试试?”
缺口
每50个患儿配1个儿科急诊医生,厦门三甲医院远不达标
谢晖说,如今儿科医生多为临床医学毕业生,他们既可以选择儿科,也可以选择别的专业。同等条件下,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待遇低、风险高,肯定更倾向于选择其他专业。
由于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儿科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全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了20万人,近15年以来,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没有对口专业,医生来源不稳定,更招不到人了。”
厦门与全国情况一样,全市现有儿科医生(包括儿童保健医生)共355人,而临床医生不足200人,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厦门每1000名儿童中只配0.23个儿科临床医生,而美国是1.4。按照优质三甲医院的要求,平均每50个患儿要配备1个儿科急诊医生,但该院远达不到标准。
吴谨准说,由于儿科医生太忙,失去了很多进修提升的机会,“如今医学界,很多大的学科都有院士,只有儿科没有,儿科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于临床专业。”
同时,“留不住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第一医院总院和杏林分院为例,总院近四五年内共走了5名儿科临床医生,杏林分院近10年也几乎以每年走1人的速度流失。
声音
缓解儿童就医难
首先要做增量
市政协委员吴星东说,目前我市儿童医疗资源紧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少高校医学院取消了儿科专业,学生全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之后这些学生进入儿科只占小部分。儿科是一个高风险、医疗纠纷多发的地带,因此很多毕业生在选择的时候都有顾虑。加上待遇没有相应的跟上,使得儿科出现了招人难的局面,这并不是厦门独有的现象。
他认为,要缓解儿童就医难首先就是要做好增量,增加床位数,增加儿科医生。我市儿童医院建成后能够缓解这一现状,而且交给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托管,起点高。但同时,希望政府能够考虑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儿科。另外,期盼家长与医生能够良好地沟通,大家对儿科医生的工作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 (记者 彭菲)
相关新闻
到儿童医院看病
找科室像逛店铺
厦门市儿童医院争取在今年6月1日实现部分门诊、医技科室开张投入使用,并逐步开放病房功能。
儿童医院一大特色就是引入适宜儿童特点的“医疗街”。何为“医疗街”?形象地说,就像商业街一样,一条宽敞的室内“大街”,诊疗室、检查室、检验室等像商业店铺一样分布在大过道的两侧,患者沿着“大街”走,找到自己要去的科室。这样的好处是患者不用上下跑楼梯,节省就医时间。
厦门市儿童医院委托
复旦儿科医院管理
厦门市儿童医院将依托国内一流的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管理,托管时间从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将派驻优秀的管理、专业团队参与厦门市儿童医院的规划设置、运行管理、学科创建等工作。厦门市儿童医院将以外科、重症医学科、小儿消化科、中医儿科和新生儿疾病等作为擅长专科。
儿童医院实行“双院长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院长同时为我市儿童医院的院长,便于提升我市儿童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厦门市儿童医院是目前唯一一家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行管理平移的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