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关爱和帮助 让失能老人活得更有尊严

2014-01-11 10:07:19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80

 

   本报《老年周报》1月3日独家披露“厦门市老年人失能状况调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已经做了什么?除了关爱,他们最迫切、最实质的需要是什么?
   同时,他们的家人也从此陷入无休止的照料之中,有句话说“一人失能,全家瘫痪”,对这样的家庭,政府和社会又能提供哪些帮助?今天,我们邀请专家作深入探讨,并选取国内外的经验以供借鉴。


   行动
   拨专款送器械
   发动社会捐助

   市老年基金会副会长蔡寿国介绍,去年8月,市老龄办和市老年基金会联合展开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发现,全市困难失能老人2616人。这些失能老人中,希望得到资助失能专用护理床364床,防褥疮床垫254床,纸尿裤383人,助行器199个,轮椅337辆,要求给予护理费补助的有1848人。
   基金会为此推出了“关爱失能老人 共享生命尊严”的行动计划,从助老专项基金中拨出专款,发放失能老人护理补助金164.61万元,2718人次因此受惠。同时拨出200万元,采购100张专用护理床、100张护理床垫、100辆轮椅、100台助行器,优先分配给急需的失能老人。
   市老年基金会还将困难失能老人的需求在网上发布,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认领和资助。目前,已有一家企业决定捐赠气垫床,还有其他企业和爱心人士电话咨询或表示将给予资助。另外,通过基金会的招募,已有100辆轮椅,送往100个急需困难家庭。

   新建一所护理院
   将设床位1000张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划,按照爱心护理院的建设管理模式,新建一所1000张床位的爱心护理院,提高养老护理水平。

   面向闽南金三角
   办老年照护培训班


   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失能老人依靠居家养老,有的雇请保姆照护,有的家庭成员轮流照护,他们大多数缺乏专业的陪护知识。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市老年基金会举办多期“老年照护”培训班,免费为家庭保姆、失能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志愿者等传授照护专业知识。市老年基金会正着手筹备设立“老年照护培训中心”,面向闽南金三角,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创造条件。

   【观点】

   建立一批专业型护理院
   实行不同等级的支付和补贴额度


   专业护理
   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
   市民政局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市养老机构中失能、半失能或患有各种慢性疾病需护理的老年人有1885人,占入住老人总数的70.3%,而养老服务机构内仅设医疗护理、医保定点两家,床位500张,远远不能满足入住老人医疗护理的需求。
   而且,养老机构受医疗水平及护理人员缺乏等限制,医疗护理床位更是一床难求。除此之外,由于资金紧张,场地受限,服务项目及考评制度不完善,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显得力不从心。
   专家介绍,根据服务内容,养老机构主要划分为两类:一、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和托老所等,目前我市的养老机构大部分为此类;二、能提供专业健康护理服务的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医院附设的康复病床、颐养区等,这一类正是厦门目前所欠缺的。
   专家建议:可以逐步建立一批护理型养老机构,或选择部分养老机构改建成护理型养老院,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集中照料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专业护理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制度或请三甲医院等第三方机构,对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及护理需要进行评估分级,给予适合的照护服务,以免资源浪费,同时实行不同等级的支付和补贴额度。
   另外,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这样可缓解专业护理院一床难求的压力。增加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比例,加强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开发专业护理服务项目


   社区照护
   设固定床位,预留给有需要的家庭,个人支付部分,政府给予补贴
   社区是除了家庭以外,最直接面对失能老年人的责任主体。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的照护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调查显示,我市已建设了29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五大类服务。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它们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首先,服务站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服务项目少,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各类志愿服务也容易呈现波动状态,很难保证服务提供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持久性。其次,服务局限于健康管理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无法解决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问题。
   专家建议: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可涵盖日间托养和上门护理,内容包括起居照料、康复护理、居家疗养管理指导、护理用品租借、短期入住疗养等。此外,可以开发新的专业化护理服务项目,设固定床位预留给有需要的家庭,并请专业护理人员照护,使家庭照护人从连续、高强度的照护压力中得到短暂的放松。这一部分护理服务可由个人支付部分费用,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此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失能家庭可与社区卫生机构签订合约,由医生护士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上门提供服务。

   设立专项救助补贴
   避免家庭因照护致贫


   救助保险
   建立失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降低养老机构的风险成本
   目前,我市与失能老年人的相关救助政策主要集中在残疾人的救助政策中,主要包括每年为残疾人员缴交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重度残疾人提前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为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为因瘫痪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各类一级残疾人发放补助,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他对象每人每月补贴300元等。
   专家认为,由于失能老年人生理状况较特殊,照护压力大,其照护费用往往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设立失能老年人专项救助补贴有其必要性。
   专家建议:建立一套专门的评估标准,根据失能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经济补贴,优先缓解困难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负担,也可避免类似失能家庭因为照护负担而致贫。
   由于失能老年人护理难度较大,故不少家庭会选择机构养老,这原本是不错的商机,同时能缓解家庭的照护压力,但是不少养老机构在接收时都会有所顾虑或担忧。主要原因为失能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意外,危险性太大,而一旦发生意外,养老机构需要承担巨额赔偿,且会对养老机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专家建议,探索建立失能老年人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这样不仅减轻了政府和家庭的负担,也降低养老机构的风险成本。

   【声音】


   ●调查课题组组长、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文晖:
   缓解照料困境  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因为工作需要,李文晖经常接触一些失能老人的家庭。她说,家中只要有一个老人失能,全家都乱套了,兄弟姐妹白天黑夜轮流守候护理,还忙不过来。令人担忧的是,从今年开始,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照顾四个乃至六个的老年人。
   她指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失能老年人已成为了千万户家庭将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帮助、缓解和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困境,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她说,开展我市失能老年人的状况调查,目的就是为下阶段出台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下一步,市老龄办和课题组成员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具体的措施等方面,争取政府和社会给予失能老年人更多的支持与关爱。

   ●调查问卷设计、报告撰写负责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方亚:
   提前养生防病  从根本上减少失能数量


   方亚教授全程参与了此次老年人失能状况调查,她说,走访中她发现,失能老人渴望交流,特别对于不能走动的失能老人,在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滋养他们的心灵。方亚认为,对失能老人的关注应该是三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方亚说,很多失能老人都有慢性病,而百分之六七十的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年轻时不注重健康,到了晚年身体出了毛病为时已晚。因此,她认为,提升全社会对健康教育的重视非常必要。在步入老年之前,我们都应该学习一些健康养生知识,让自己健康生活,预防疾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未来失能老人的数量。


   ●课题评审专家、同安区副区长、区老龄委主任黄向阳:
   提供“喘息式服务”  为失能老年人家庭减压


   黄向阳说,要借鉴香港、台湾地区的“喘息式服务”,对失能老年人家庭给予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怀。
   “喘息式服务”项目是为长期需要照顾护理老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性替代照顾护理,使因长期照顾护理老人而产生身心俱疲、精神压抑、无法处理其他事务等状况的家庭成员得到“喘息”机会;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对老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一定心理疏导和干预,以及照顾护理技能指导等,以减轻老人家庭内部照料负担,提升老人家庭生活质量。
   “喘息式服务”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机构喘息式服务”,是指在街道敬老院开设专门服务床位,提供24小时专业看护。其余两种模式为“居家喘息式服务”和“应急喘息式服务”,即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员、助老义工、家政服务员、社区公益站服务员等,为老人提供短期上门照顾护理或应急预案。


   ●课题评审专家、厦大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沈全水:
   北欧公共部门就业人口  养老院人员占比大


   沈全水在丹麦读的博士,在北欧生活过七八年,他对那里的养老制度印象深刻。他认为,要借鉴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上具有规律性、前瞻性的做法,探索厦门市关爱失能老年群体的政策与措施,避免走弯路,预防长期护理社会问题矛盾的扩大。
   沈全水说,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事业公有制。公共部门就业的人口超过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公共部门的就业中,公务员只是一小部分。教师和幼儿园、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那里,失能老人可以到公立的养老院去生活,不仅费用全免,而且没有名额限制。在家养老的失能老人还有基本养老金和辅助养老金,完全可以雇保姆或专业护理人员来照料。对于没办法做饭的老人,有社会化的订餐机构送餐上门,而这些也是政府买单。
   他认为,我们应该转变养老观念,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


   【政策】


   民政部: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
   优先入住公办养老院


   民政部近日发出通知,提倡大中城市市级民政部门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开展改革试点,明确职能定位,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托底作用。
   通知指出,公办养老机构应当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护理性床位的数量和比重;发挥面向社会示范培训、调控养老服务市场、化解民办养老机构因暂停或终止服务导致的老年人安置风险等作用。
   通知还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通过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建民营机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企业。

   【经验】


   江苏山东北京等地
   推老年人意外伤害险


   江苏、山东、北京等地联合保险公司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江苏省承保人数达203.87万,承保率达到14.31%,保费规模达5005.12万元,其中老年人自主购买的占70%,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的占28%,慈善机构或企业捐资购买的占2%。
   山东省实施了“银龄安康工程”,以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为内容,每天三分钱,安全保一年。


   街道推“喘息式服务”
   放心托付老母去日本 


   家住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何珍时发愁,要去日本两周,年届83岁的母亲怎么办?为难之际,街道推出的“喘息式服务”,让她放心地将妈妈托付给社区敬老院,踏上日本之行。
   这种“喘息式服务”为长期需要照顾护理老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性替代照顾护理,期限为14天,一位老人一年可申请两次共28天。“机构喘息式服务”一天不超过100元,包括40元床位费,20元餐费和护理费。“居家喘息式服务”为100元/天;“应急喘息式服务”为20元/小时。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7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