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就是一场生命教育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从11月29日开始在全国公映,近日有媒体报道,其票房“惨淡”,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好。撇开影响票房的各种复杂因素,仅从电影内容上来说,《1942》为70年前300万死于河南巨大饥荒的人树立了一座碑,再现了一个哀鸿遍野的年代,可能让很多人觉得“惨不忍睹”。
不爱看“苦难片”,觉得“生活已经如此‘虐心’,我们为何还要在电影里找不痛快”的人并非少数,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在《1942》这座“死亡纪念碑”的背后,深深刻着的是“生命”两个字。饥饿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有关“幸福”的教育。如果天平的另一端没有放上“苦难”,幸福也就失去了重量。
与电影中5升小米可以换取一个女人的贞操,因为想吃一顿饱饭而丢掉性命,为了寻找一点食物踏上100多天的漫漫征程相比,中国人对粮食的浪费如今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新加坡媒体报道,中国餐馆和家庭每年扔掉的食物约有6000万吨,足够养活2亿人。中国的食物垃圾,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仅在北京一栋办公大楼的食堂,一顿午餐后就要扔掉近150公斤的大米、肉类、蔬菜和几乎一口没动的馒头。
物质的充裕让我们早已忘记了饥饿的滋味。饥饿可能带来死亡,可能让一个人产生巨大的恐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去填饱肚子。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这是多么的陌生,然而,这就是饥饿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影响,是生命真实的感受。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不会知道一碗米饭、一个馒头、一盘菜,对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珍惜和善待世界上任何能维持我们生命存在的东西。
因为远离苦难,我们同样远离了幸福。现在很少有人为了能吃一顿饱饭而感到幸福;仅有一个安身之地也已远远不能让人满足,如果住不上大房子,很多人就觉得自己不幸福。生活中的一切得来太过容易,所以人们很自然地企盼更多难以得到的东西。当幸福的标准被越定越高,人们只能抬头仰望,却忘了低头审视已拥有的东西其实已让你的生命非常充足。这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不断降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当中国在一条发展的高速路上狂奔的时候,有人不会想起:我们是个脱离苦难仅仅几十年的国家。如今,我们遗忘的速度却已超过发展的速度。《1942》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用他的话来说,“我们民族常常把不该忘记的忘记了”,所以我们觉得不幸福。对于苦难,只有常常“温故”,才知道生命中得来不易的东西有很多。苦难像一根刺,刺痛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反思今天对于生活的态度:活着、吃得饱、穿得暖,生命中每一件最简单的事,都值得我们感恩和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