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 查看内容

汽车空调真的会致癌吗

2012-09-07 14:43:17生命时报admin查看次数:595

  近日,一则“汽车空调致癌说”的微博在各大网站、论坛广泛流传,微博称汽车内的材料会释放出苯,而进入车内立即开空调会加速苯含量升高。炎炎夏日刚过去,司机们体内是否累积了毒素?天气渐凉,以后开空调暖风是否会加剧“致癌”过程呢?这些说法到底是有据可查,还是捕风捉影?《生命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微博热议汽车空调致癌

  近日,网友“无敌玲子”发布了一条名为《汽车的空调致癌——必读》的微博,内容为:“根据研究,汽车的仪表盘、沙发、空气过滤器会释放苯(闻一闻你车里高温下的塑料味儿吧),这是一种致癌毒素。暴露其中会导致白血病,大大增加患癌的风险。除了致癌之外,苯还会侵蚀我们的骨骼,造成贫血和降低白血球数量,长期也可能导致流产。”微博中还称,“苯的可接受水平为每平方英尺50毫克。停在室内、窗户紧闭的车辆内可产生400—800毫克的苯。停在户外大太阳下、温度超过60华氏度(15.6℃),苯就上升至2000—4000毫克,超出允许量的40倍!车内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吸入过量的毒素。在进入车内之前,建议先打开门窗让空气对流。”

  微博一出,立即引起广泛讨论,这一消息让很多开车族担忧不已。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业内专家辟谣称不可信

  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介绍说,我国于今年3月开始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等8种醛酮类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标准建议车内空气中苯污染限值为0.11毫克/立方米。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调查了36辆试验样车内苯的实测结果,其中满足0.11毫克/立方米限值的有24辆,合格率达66.7%。

  宋广生告诉记者,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具有易挥发、易燃、蒸气有爆炸性等特点。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类,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如果高温暴晒后的汽车中确实有浓度够高的苯,致癌说便可能成立,那么,车中到底会有多少苯呢?

  对此,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室内环境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对两辆中档车进行了测试,一辆是刚使用4个月的新车,另一辆汽车已用了3年多。两车于2时30分开始被密闭半小时后,进行首次采样。随后车辆继续密闭,直到下午5点进行第二次采样检测。两次检测车内温度均在36℃左右。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在检测的6项指标中,苯、二甲苯、甲苯、乙苯、苯乙烯等5项全部符合《指南》中的标准。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两辆车内甲醛含量却超标了。按照标准规定,甲醛的限量值为0.10毫克/立方米,但检测中的新车密闭半小时后,车内甲醛含量就已达到0.18毫克/立方米,密闭1个半小时之后,车内甲醛含量达到了0.22毫克/立方米,是规定限量值的2倍多;那辆用了3年的汽车,密闭半小时后甲醛含量为0.12毫克/立方米,略微超标,1个半小时之后,则为0.14毫克/立方米,略有增加。

  应先开窗通风再开空调

  车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新车,到底该如何避免呢?

  挑选环保合格的产品是关键。宋广生表示,汽车及配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油漆、胶粘剂、座椅和坐垫,以及燃料和润滑系统所使用的汽油、柴油和润滑油,汽车尾气等,都是车内苯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购买的新车一定要符合国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如果孕妇、老人、儿童需要乘车,可以进行必要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

  上车后要先开窗,别马上开空调。宋广生表示,空调污染直接影响车内空气质量,长时间封闭的车内,空调的过滤器和管道系统中不但会积存大量化学性污染物,而且车内空调系统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螨虫、霉菌等生物性污染问题也会增加,所以,上车后先开窗通风,空调开启3—5分钟以后再关闭车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时间驾驶车辆的情况下,中途也应该打开车窗通风换气。

  警惕污染车内环境的四大不良习惯。除汽车自身产生污染以外,车内驾乘人员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车内环境,应尽量避免。车内开空调时不应吸烟,避免烟尘中大量的胺和烟碱附着在蒸发器表面,时间一长、阴雨天或空调长时间不用,蒸发器表面就会产生霉菌;车内空调尽量用外循环,内循环一般是在室外空气比较污浊的情况下使用,经常使用内循环,车内外空气无法交换,导致汽车内的污浊空气存积在封闭的车内,损害人体健康;车内少用空气清新剂,短暂的清新治标不治本,化学物质还会污染空气;注意保持车内卫生,经常在车内睡觉、吃东西、打喷嚏、吸烟、脱鞋等,车内垃圾不及时清除,汽车后备箱存放大量的杂物等行为,都会影响车内环境。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1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