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治未病——亚健康人的必修课(上)
现代医学健康标准在于体检报告的指标正常与否,但是,100%体检报告显示健康的人群中,仍然有70-80%的人主观感觉不舒服,属于亚健康状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临床医学院、厦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万文蓉说,亚健康若不调理,很容易引起疾病。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平时不注意养生调养。
根据《黄帝内经》,人的最佳养生年龄为:男子40岁、女子35岁;最佳养生时节为:冬至、夏至或24个节气。
看完我们的报道,希望你能为自己和家人补上这堂养生课。
来自台湾、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工作的学员,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临床医学院、厦门市中医院第17期中医适宜技术暨第23届足弓矫正医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厦门中医院主任医师万文蓉为大家讲授了“中医经络养生”专题。记者全程聆听并选编部分内容(分两期)与读者分享。
●养生有三个层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分为两种:真正无病——延年益寿;现在没病——防止以后生病。
既病就是防病恶变。目前医学只能根治20%的人的病症,而80%的人都是“带病生存”。既病没有调理,会产生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等。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均属终身性疾病,但它们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们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糖尿病有小血管、大血管、神经系统等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则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变,如脑出血、脑血栓等而致脑中风偏瘫。瘥后就是病后防止复发,如哮喘缓解期的调理是为了减少或防止哮喘的再发作。
●中医认为,哮喘坚持治疗调养是可根治的。
俗话说“名医不治喘”,因它容易反复发作。哮喘有发作期、缓解期和迁延期,医生及病人往往注重发作期和迁延期的治疗,却忽略缓解期的调理,但中医重视缓解期调理的目的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避免感冒,防止再次发作。从中医角度来讲,哮喘坚持治疗调理是可以根治的。据统计,只要坚持治疗的哮喘病人均可明显减少发作,甚至不发作。
●养生根本:调和为法,平衡为度,把握好养生时节。
科学养生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根据《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养生要因人而异。比如老人要以调补为主,小孩要以调养为主。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之木、火、土、金、水对应着五脏之肝、心、脾、肺、肾。通过观察人体的发指、口唇、耳目等就可初步判断五脏的健康状况,这正是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所以根据人体外在的表现调理五脏六腑的虚实,达到阴阳平衡。
●最佳养生时节:冬至、夏至或24节气。
养生应该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从起居、饮食等方面调养。
起居方面:春夏早起晚卧、秋冬晚起早卧。此外,还要重视子午觉:子时(阴气最盛、阳气将起):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午时(阳气最盛、阴气将起):白天11点至午后1点。子午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注意休息,才能保证人体阴阳平衡。一旦人体阴阳失调,就会不健康。
最佳养生时节为:冬至、夏至或24个节气。
冬至调养建议:西洋参和三七粉(按3:1比例)研粉,冬至前5天+冬至当天+冬至后5天,共11天早晚空腹饮用,成人每日6克,小孩减半。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不同体质调养时节不同,即阳盛质阴虚质适宜冬至调养。阴盛质阳虚质宜在夏至调养。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正是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夏至调养建议:红参或高丽参(夏至前后各11天)。
24节气当天调养建议:黄芪煲汤(或黄芪磨粉温水冲服)成人一次30克—50克,小孩10克。坚持每个节气服用一次。黄芪含有大量的硒元素,可抗衰老,补气益气,对慢性病具有调养的作用。黄芪很平和,男女老少都可服用。特别针对体弱多病、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慢性病人群。
●黑芝麻、核桃可补肾。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精护肾、健脾和胃、调养气血可达到“扶正为主”目的。中医认为,保精护肾在人体抗衰老方面至关重要。从饮食上可多选择些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等黑色食物进行调补。
古人云,一生不离豆,尤其是女性。黄豆含有植物性雌激素,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如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等。但痛风的人禁黄豆类食品。如脾胃气虚者,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长期服用可调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