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并未出现“血荒”
为应对年底用血压力,本月初启动献血月活动,目前临床用血正常
连日来,我国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为应对年底的用血备血压力,我市本月初就启动了“捐血助人 大爱迎新”献血月活动。目前,我市临床用血备血尚在正常范围。
作为献血月活动的一项内容,昨日市中心血站举办开放日活动,,爱心单位代表和部分献血者代表受邀走进血站,零距离了解采供血流程。
在血站站长陈长荣的带领下,代表们依次参观了采血大厅、单采室、成分室、供血科、检验科等科室,工作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血液的采集、制备和化验过程。
“我献血很多年了,没想到血液能分离出这么多成分,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而且血液采集后还有这么多繁琐又严谨的检验程序。现在我对血液的质量和用血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市民陈先生参观后感触地说。
陈长荣说,类似活动血站每年都会不定期举行。
30岁以下青年是献血主力
连日来,我国各地陆续曝出“血荒”问题。而年底往往是备血、用血压力凸显的季节,陈长荣表示,针对这种情况,本月初我市启动了献血月活动,将延续到明年2月2日。“目前我市临床备血供血尚在正常范围。”
“18岁—30岁的青年是无偿献血的生力军,占献血总人数六成以上。”据介绍,近年来我市用血量逐年加大,年增长20%-30%,每年需要4万人次无偿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目前,在全体献血者中,定期献血者大约占40%。而献血人群中,一半以上是外来人员。18岁—30岁的献血主要人群也是流动性最大的人群。 “一些学生毕业后离开厦门,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回老家。因此,献血潜在人群的流失成为现实、紧迫的问题。”
陈长荣说,为了稳固献血人群,血站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加强建设厦门市无偿献血协会,特别是高校分会及爱心团体,巩固青年学生献血团队;从志愿献血者中吸纳部分骨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将街道、社区作为无偿献血宣传重点,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将应急血源队伍从高校拓展到企事业单位等。
一袋血至少检测8个项目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袋血采集后,要检测3遍,至少检测8个项目,最短也需要6个多小时。
血液制品检测合格后,才能从待检冰箱进入血库合格品库保存。但这时,血液还不能马上发给临床病人,还需要由质控科进行最后核对,确保无误后,这批血液才能放行。
检测不合格的血液制品则由工作人员从待检冰箱中按条码找出,并按照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销毁。
血液要分离出多种成分
“无偿献血采集回来的血液,不能直接用于患者。”血液工作人员介绍,市民捐出的血叫全血,全血进入成分科,要先过滤掉血液中的白细胞,接着分离出血浆与红细胞,分装到两个袋子。
“红细胞可以保存一个月左右,血浆最长可以保存5年,而血小板只能保存5天。”陈长荣说,血液采集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如果一段时间血库比较充足,血站的采血车就暂停出车。废弃的血成分最后送到医疗垃圾处理机构,高压后掩埋销毁。“近几年,几乎很少有报废的。”
亲属献血风险更大
“在影视剧里,总有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亲友献血的情节。但是,这种直系亲属定向献血的做法,不仅不科学,而且风险大。”陈长荣的话音刚落,参观者一阵哗然。
陈长荣解释说,近亲中基因相近,输血后体内免疫淋巴细胞不容易被识别、排斥,容易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所以,不到最后关头,不采用亲人献血。
机采血小板更安全
为什么推广鼓励机采血小板?
陈长荣介绍,许多病人并不是因为缺乏全血而需要输血。如果千篇一律输给全血,患者既得不到足够治疗量的血液成分,其他的血液成分又发挥不了作用,还会因为血容量增加而造成血液循环负担。“一位血小板献血者每次可向病人提供1-2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相当于从200毫升全血中分离出的血小板的10-20倍。如果不是通过机采血小板,而是通过全血分离,一个病人就要靠十多个志愿者献血,输血风险无疑加大很多。”
【最新技术】
无痛感采血针扎手指不会疼
商报讯 (记者 陈淑君 通讯员 王宇征)“献血我不怕,最怕扎手指。”过去,献血前要在无名指抽血检测,让不少献血者很纠结。不过现在厦门中心血站使用的无痛感一次性采血针,解决了这一麻烦。
“扎得快,就不痛了。”工作人员解释说,与原来的一次性三菱针相比,现在使用的无痛感采血针的针头细小、锋利,由弹簧控制进出针,采集手指血样时速度快、创面小,可以有效减轻献血者的疼痛感。
【相关新闻】
400毫升自输血只收8元储存费
目前只有第三医院能做
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经济的输血方式,本报曾详细报道过。按规定,这项输血工作是由医疗机构承担的,二、三级医院自体输血必须达15%。不过,目前岛内医院没有一家做得到,只有岛外第三医院能做。
据介绍,自体输血很安全,无需复杂的工序,术前无需交叉配型,只是简单保存而已。目前在第三医院,400毫升自输血只收8元储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