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孩子行为反常背后有何奥秘?

2011-10-27 11:20:29海峡导报admin查看次数:903

    小B是初一男生。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是一个行为很反常的学生:上课讲话、不做作业、捉弄同学、无故旷课……在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呢?而厦门莲花中学心理老师胡永红是如何解开个中奥秘的?

    透过胡永红老师的辅导手记,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成长中的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善于与人相处。

    故事

    同学看不起他 笑他傻笑他笨

    小B是初一男生,在不少同学和老师眼里,他的行为很反常。比如上课,他不仅爱讲话、捉弄同学,还经常乱扔粉笔头;老师还在讲课,他却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他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他经常欺负同学,与同学发生冲突;他还常常无故旷课,让老师们都很头痛。

    由于小B的这些表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也都受到影响,老师们也感到困扰。通过家访,老师了解到,小B的这些行为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小B遭遇了一场车祸,昏迷15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捡回了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幸感一直绵延不断。

    于是,父母对小B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学业任务,他们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

    车祸以后,父母发现小B的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小B的智力状况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完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特别要求。

    为了照顾好小B,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伺候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大臃肿,步态笨拙。

    针对小B的这种情况,老师认为应该让小B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诚恳地鼓励小B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并希望深入小B的内心世界。

    在面谈中,小B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里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其实,小B很想交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有时,小B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者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 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

    小B觉得很孤单,他甚至想离开这个班级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安心学习,他说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

    探因

    家校反差强烈 让他无所适从

    老师试图寻找小B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剖析在这些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小B为什么会有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行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的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行为的 “变坏”。在家里,小B是中心,他已经习惯了父母围着他转,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对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更加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希望能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一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

    对策

    不要放弃希望 改善成长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捡回一条命就不忍心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

    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小B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小B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地、持久地迁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迁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

    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激励小B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

    回放

    老师和小B之间的交流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吗?”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级。”

    “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

    “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

    “这个么——— ”沉默。

    “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

    “一个人是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通过上述对话,启发小B的思路,让他领悟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在消极等待环境为自己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环境,不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当小B有所领悟之后,就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不错,学业上的表现也有所进步。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8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