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有个社区康复中转站就好了”

2011-10-11 08:34:06厦门商报admin查看次数:1070

有家难回的康复精神病人可在此过渡,慢慢适应社会

▲护士为智力发育障碍的病人画手表。

▲患者十分想家,用卫生纸写下家人的联系方式,不断地催促医务人员联系其家人。

  海峡名医网讯  据厦门商报报道(记者 林桂芬 通讯员 张大勇)连日来,记者深入仙岳医院采访,每到一处病房,总有许多精神病人围过来。医务人员说,精神病人长期关在病房里,有的几乎与世隔绝,每次有生人来,他们便觉得非常新鲜。

  病人很渴望亲情

  昨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仙岳医院第九病区,一进铁门,便有七八个精神病人围了过来。今年20多岁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小燕(化名),盯着记者看了一会儿,转而面向护士,哭着要某一样东西。一位护士走了过来,摸着她的脸说:“乖哦,别哭了,我带你睡觉去。”

  小燕还是不动,继续掉眼泪。护士灵机一动,拿起手中的笔,说:“来,我们画个手表就去睡。”说完在小燕的手腕上画了个手表。小燕这才乖乖地跟着护士进入房间。

  据该病区护士长陈妙如介绍,精神病人很渴望亲情,渴望与外界交流。医务人员的一些小举动,往往能让病人觉得温暖。

  建议成立中转站

  不过,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一些精神病人 缺乏家人关怀。

  据陈妙如介绍,第九病区属于民政救济病房,由于种种原因,大约有2/3的康复病人回不了家,有的病人已经在病房里呆了一二十年。一方面是康复的精神病人想回家,一方面是家属连连拒绝。得不到亲情呵护的病人,经常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甚至会有轻生行为。

  因此,有人建议效仿国外,成立社区康复中转站,将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从医院转到社区中转站过渡。社区中转站不仅要照顾病人的生活,还要提供过渡性住宿,让病人慢慢适应社会。这样病人既能与外界交流,又能平稳度过过渡期,对康复很有利。

  仙岳医院社会防治科管理科长丁丽君说,成立社区中转站是个很好的想法,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相关尝试,但比较难以推广,因为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支持。

  希望有更多志愿者

  另外,针对精神病人渴望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今年8月份,仙岳医院第九病区有个创新之举:把志愿者理发师请进来。

  陈妙如说,当这些20多岁、染着头发、穿着时髦的理发师走进来时,病人黯淡的眼睛全亮了。连一位社会功能严重退化、长期卧床的老阿婆,也高高兴兴地起床剪头发。

  刚开始,这些志愿者有些忐忑,但当他们理完发,听到精神病人对他们说“谢谢”之后,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护士曾海燕说,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和常人一样拥有尊严、理智、礼貌和能力,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秩序和形象,而这一切都需要外界的接纳和支持。希望更多的志愿者能够走进精神病院,接纳、理解和支持病人。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00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