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季节变换时 众病纷纷来发威
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这意味着暑去凉来。然而三伏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才会结束,“秋老虎”将持续发威。立秋之后温差会逐渐变大,专家提醒,市民仍需防范中暑,特别要防止中“阴暑”。季节变换之季,气温变化大,众病齐发威,市民要重点防范。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出门时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仁丹等防暑药品。
夏季气温高,许多人都有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的习惯,到了初秋,白天依然很热,但晚上气温往往偏低,很多人一时改不了习惯,仍开空调睡觉,这样就很容易感冒。白天受热晚上又受寒风,也会中“阴暑”,患者会伴有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夏秋之交切不可贪凉,如果每天能够饮用一些姜汤护好脾胃,便可有效预防中‘阴暑’。”市中医院保健部主任翁丽丽说。
肠道疾病高发
8月9日,市民刘先生和几个朋友在路边摊上吃烧烤,喝了不少扎啤,回去的时候已经很晚,妻子为了让他醒酒,切了几块西瓜,刘先生睡到半夜就开始闹肚子,一晚上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厕所。和刘先生一样,张女士上周末也开始腹泻,“那天早上起来,看着前一天剩下的饭菜还在桌子上放着,想着快立秋了,放一晚上估计也不会变质,随便热了一下就吃,没想到就拉肚子了。”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部主任傅国根介绍,夏季急诊科的患者多数是肠道疾病,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等。“夏天气温高,食品容易变质,而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刺激肠胃,我们接诊的肠胃疾病中有很多都是大人。”他表示,即使立秋了,气温也很难一下子降下来,现在肠道疾病患者依旧没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市民在饮食上应该注意,避免吃腐烂变质食物。
傅国根特别提醒,立秋后,小孩要特别注意腹泻的问题。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市民要根据温度适时添减衣物。白天也尽量不要直接在太阳下暴晒,因为立秋后太阳仍然很“毒”。尤其是小孩子,在阳光下玩尽兴后回家直接吹空调、风扇,身体抵抗力便会下降,让病毒有机可趁。另外,夏末秋初时,病毒传播迅速,很容易经过手足传播,因此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讲究个人卫生。
谨防红眼病
由于工作比较特殊,市民王女士经常熬夜,最近眼睛一直不舒服,“痒痒的,还有些发红,我一开始以为是睡眠不足,所以适量增加了睡眠时间,还使用了眼药水,不过仍然没有效果。”
厦门眼科中心门诊部周山主任介绍,王先生其实就是红眼病,根据以往的经验,夏秋交替之季红眼病病人会逐渐增多。
秋季属于红眼病的高发期,眼睛发炎、过敏性结膜炎等都是常见的疾病。
周山主任提醒,“红眼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都会加速该疾病的传播,“市民应严格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共用毛巾、浴巾、手帕等,游泳时则要加强对眼睛的保护,佩戴专业的游泳眼镜。”
【提醒】
秋后饮食宜“淡补”
民间有种“秋贴膘”的说法,大意是,夏季时天气炎热,人们也没有太好的食欲,体重也会随之下降;由于秋天到来,人们的食欲逐渐变好,这时候可以多吃一些大鱼大肉等高营养的食物。而专家说,这种做法不科学。
中医院保健部主任翁丽丽介绍,市民往往会在夏季过量食用冷饮,大多数人的脾胃功能都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立秋之后市民的食欲的确会有所好转,但如果这个时候大量进食肉类等补品,会使脾胃的负担加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对身体没有多大的好处。
入秋后气候开始干燥,人们常会有皮肤干燥、口干、鼻干、咽干等“秋燥”感觉,因此入秋后暂时不适合吃羊肉、狗肉等大热的食物,应该“淡补”,适当食用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例如鸭肉、兔肉、海参等肉类。另外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最好每天早晨喝粥,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