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时髦文身扮酷,年轻“潮男”染丙肝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我国约有1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与乙肝不同的是,丙肝没有疫苗可预防,但大多数丙肝可治愈。在我国,民众对丙肝的认识十分有限,有人等病情发展到肝癌才知道自己患有丙肝。专家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防丙肝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查出丙肝,要及早治疗。
尽量少输血、少用血液制品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陈立刚副主任医师介绍,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肝病毒(HCV)引起,和乙肝一样,丙肝也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丙肝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静脉吸毒人群、血液透析患者、性工作者中丙肝感染率很高。
慢性丙肝轻度患者一般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微触痛等表现。急性丙肝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感染丙肝病毒后潜伏期一般是2周—6月,平均40天,有的甚至长达10年至15年。
陈立刚说,以往接诊的丙肝患者,多是早年输过血或做过手术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血液筛查、医疗操作消毒都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陈立刚提醒,即使现在医学技术发展了,血液安全性大大提高,但也要尽量避免输血,“有些人感染病毒后处于窗口期,现有的检测手段根本查不出来,他们献的血输入患者体内,就可能将病毒传给患者。”他还特别提到,部分民众误把血液制品当补品用,认为“体虚”时可以通过输血或使用白蛋白改善身体状况,殊不知这样做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风险。
拔牙、文身都可能感染丙肝
值得注意的是,清毒不严格的拔牙、文身、打耳洞、修面甚至修脚,都可能感染丙肝。
陈立刚曾接诊过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是厦门某高校的一名学生。小伙子赶时髦,在肩膀部位文了一些红红蓝蓝的图案。到了夏天,他穿着紧身背心,露出肩头文身,自我感觉非常酷。过了一段时间,他胃口变得很差,总是吃不下饭,整个人很容易疲乏。他认为自己可能患了胃病,于是到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陈立刚医生建议他抽血查一下丙肝指标,结果是阳性。
陈立刚提醒,时下不少年轻人认为文身、打耳洞、穿鼻钉很“潮”,而这些时髦的小摊点也遍布大街小巷,如果操作时消毒不到位,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肝。此外,拔牙、洗牙过程中容易出血,如果器械消毒不严,也会导致丙肝传播。
一旦查出丙肝要尽早治疗
丙肝的“知名度”远不及乙肝,由于丙肝还没有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一些感染丙肝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携带了病毒。而丙肝是“沉默的杀手”,可在不知不觉中破坏肝细胞。陈立刚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抽血查一下丙肝,一旦查出丙肝,要争取尽早治疗。和乙肝相比,丙肝的治疗效果要好很多。
无论是感染了乙肝还是丙肝,平时都要多休息,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饮食要清淡,尽量少用损害肝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