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孩童突发心肌梗塞 只因高烧“烧坏”心脏血管
近日,6岁男孩小淳(化名)突发心梗在家昏迷。原来是4年前的高烧“烧坏”了他的心脏血管,血管病变后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堵在心脏里造成心梗。往后,小淳要避免剧烈运动,不能暴饮暴食,甚至哭闹都不行。
4年前,6岁的小淳因连续5天高烧不退,送到第一医院儿科急诊时,他的双眼结膜充血,如同得了红眼病;口咽黏膜也发红,舌乳头突起,呈“杨梅”状;颌下淋巴结肿大;胸腹部皮肤散布大小不等的地图形红斑,但没有麻疹样皮疹;再看他手掌潮红,手背明显硬肿。他被儿科医生确诊为川崎病。
退烧后,医生叮嘱妈妈要定时带小淳随访,可妈妈不当回事。近日,小淳因突发的心肌梗塞再次送入第一医院就诊。通过彩超等影像检查发现,他的冠状动脉扩张到10毫米,是正常孩子的4倍。心脏里已有血栓,堵住心脏大血管导致突发心梗。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小淳在抢救成活后,妈妈就带着小淳出院了,不再做任何治疗。
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告诉记者,心梗发作后,估计小淳的存活时间不长,除非采用心脏搭桥手术抢救损坏的心肌。
吴谨准说,第一医院儿科每年会接到20-30名患儿。心电图、彩超、血液化验是确诊的基础检查。川崎病早期治疗效果好,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如果形成了冠脉扩张和冠脉瘤,是需要长期的随访治疗。如果没有恢复需要长期用药,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的形成。川崎病治愈后,很少有复发的情况。
【相关新闻】
5岁以下儿童发烧时应警惕
川崎病与猩红热症状非常像,但猩红热常在3岁以上儿童中发生
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高树灼)昨日,全国《危重新生儿救治关键技术询证评价》学习班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出席会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在会上与大家交流了川崎病的诊疗。
黄国英说,川崎病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免疫功能混乱导致的全身性血管炎。它会损伤全身血管,尤其容易侵犯心脏的冠状动脉,引发冠心病,甚至引发幼儿猝死。
川崎病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发病人群占总发病人群的80%。亚洲人比白种人高发,城市比农村高发,男孩与女孩发病比例为2:1。它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确,可能与城市工业化进程、基因有关。发病率每年新发约万分之五。川崎病会表现出皮疹、口唇充血、指甲床脱皮、杨梅状舌苔等症状。
黄国英提醒厦门家长,5岁以下的孩子出现类似发烧的症状要特别注意。川崎病在每年夏、冬两季进入流行高峰。
其次,到发烧一周后,川崎病的一些症状会表现出来,比如眼睛红,结膜充血,口唇红肿,特别是口唇皲裂,然后有皮疹出现。有了这些症状,家长们就一定要警惕,有可能宝宝得的就是川崎病。规范治疗可以减少心脏血管病变。有研究证明,未得到规范治疗的川崎病也是成年人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从小注意少油、不抽烟、控制肥胖是关键因素。
家长们也不用特别恐慌,因为川崎病的发病率不像感冒那么普遍,只是感冒的宝宝当中可能有些是川崎病。另外,确诊川崎病后,随访很重要。若无明显症状,也应随访5年,甚至是终生。
黄国英还提醒,最容易与川崎病混淆的另一个疾病是猩红热,它们的症状非常像,都有黏膜充血,出现“杨梅舌”,就是舌头像杨梅一样一粒一粒的,两种疾病都会有猩红样皮疹。但是猩红热常常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发生。猩红热也会有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这个时候可以做超声心电图来看一下冠状动脉是否有病变可排除川崎病。
【医学辞典】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感染所致免疫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