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预计有6万户银龄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原题:今年我省预计有6万户银龄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居家“小改造”撬动养老“大产业”
清晨7点,苏州姑苏区独居老人姚阿伯家中,生命体征监测雷达已悄然生成一份睡眠报告,同步发送至千里之外儿子的手机。新添的12项智能适老产品,为姚阿伯的独居生活增添了科技守护的安心。
在江苏,今年将有6万个像姚阿伯这样的银龄家庭,通过政府大力推动的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开启更安全、更舒适的晚年生活。这项以“为银龄生活添暖意,让居家养老更安心”为宗旨的行动正加速推进,改变无数家庭的养老图景,激活养老产业新赛道。
政策筑基:
多维升级托起“原居安老”
江苏有2000多万老年人口,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焕新”行动今年在政策层面得到明显支持。最直观的变化是适老用品补贴目录扩容,从去年的三大类28项大幅扩展至七大类68项。这也意味着老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广了,无论是基础的防滑扶手、洗澡椅,还是智能监测雷达、看护设备,都能找到更贴合自身需求的选项。
为让政策红利更可感可及,年底前全省每个县(市、区)将建成基层适老生活体验中心。老人就近就便,可亲眼看到改造后的实际效果,改造意愿和信心也会大大增强。申请流程也变得更加便捷,只需关注“江苏民政”公众号或登录“苏服办”APP,就能随时提交申请、查询进度、了解政策详情。
“连云港建立了严格的企业监管与比价机制,与京东等大型平台对标,一款助听器通过比价,实实在在给老人省了3000元。”连云港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胡伟介绍。同时,产品供给也更趋普惠共享,扫地机器人、按摩椅、智能马桶等老人与家庭成员都能受益的产品被纳入补贴范围,覆盖更广需求,提升家庭整体改造意愿。
上半年,常州已有1500多户家庭完成改造,镇江丹阳160多户焕然一新,连云港348户通过审核并建成苏北最大的市级适老产品推广指导中心。这些数字背后,是人们“原居安老”的共同愿望。
创新破局:
政企合力应对补贴新规
今年的“焕新”行动也面临新课题:适老化改造的补贴比例从去年的50%—80%下调至30%。“民政部门和企业的推进力度更大了,但难度确实在增加。”上海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常州区域负责人张志杰坦言。
面对“新考”,政府与企业携手打出一套富有智慧与温情的“组合拳”。今年焕新补贴上限大幅提升是最有力的回应:最高补贴金额从去年的3000元跃升至1.5万元,足以撬动高达5万元的整体改造工程,实际上能为符合条件的家庭省下更多改造资金。
“我家橱柜门掉了,水槽也漏水,油烟机灶具都用了20多年。政府补贴让我们下决心焕新,感觉换了一个家!”常州市天宁区北直街小区的仇阿姨是这次整体改造的受益者,现在她逢人便夸改造得好。
瞄准老人对居住品质提升的核心需求,整体改造项目成为今年推广重点。卫浴、厨房等空间的翻新改造,因其效果立竿见影,在城区老人中认可度颇高。
为让更多家庭了解政策、感受效果,各地频频出招。常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潘真介绍,当地创新将集装箱运输车改造成“适老化展车”,在集装箱里浓缩展示卫生间、厨房、卧室等精装适老场景。这辆特别的“大篷车”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开进公园、社区,吸引众多老人驻足围观,宣传效果显著。
乡镇和农村老人对适老化改造知之甚少。丹阳就把“流动宣传车”开进庙会,将改造方案触手可及地展示出来。在老人和子女们逛商超时,通过实体场景展示智能呼叫器、可升降灶台等适老产品,构建覆盖两代人的宣传网络。
丹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永久介绍,截至目前,这辆“流动宣传车”已撬动适老化改造需求订单超600份,其中160多户已完成改造落地。现场工作人员化身“政策翻译官”,把补贴标准讲得明明白白,让适老化改造从“政策文本”变成生活场景。
经营主体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江苏盛通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道伟介绍,其打造的“淘老汇”平台,线上商城覆盖全国65个城市,涵盖2000多种适老商品,线下合作门店高达7000家,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适老化产品全渠道平台。“老人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哪些产品能真正提升晚年生活品质。”潘道伟说。
去年,该公司承接全国适老化设施集采服务超6亿元,今年预计突破10亿元,强劲的市场活力正成为普惠服务落地的核心引擎。从最初“老年人不接受”到如今“适老化设施进家庭”,这些创新实践功不可没。
破障前行:
跨越鸿沟培育朝阳产业
尽管“焕新”行动整体推进顺利,但要让适老化改造真正形成可持续的朝阳产业,仍需跨越现实鸿沟。
补贴的杠杆效应如何更有效发挥,是首要课题。补贴比例下调后,政策撬动市场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胡伟直言:“今年80岁以上老人补贴从最高80%降到30%,一些持‘可买可不买’心态的老人就暂时搁置了焕新计划。”政策红利如何更精准地聚焦收入一般的城乡“夹心层”老人?探索“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家庭共担”等多元化保障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我们的宣传服务重点正在转向中老年群体,鼓励他们为自己的高龄父母进行适老化改造投资。”胡伟补充道。
当前,新兴涉老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普遍面临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问题。这也呼唤更长效的政策支持,如金融支持、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为企业深耕这片“蓝海”注入持续动能。
弥合认知与信任的鸿沟也刻不容缓。张志杰在日常工作中深有感触,“不少老人对适老化改造的理解还停留在老式拐杖、轮椅上,完全不了解智能监测、厨卫翻新等创新服务也在补贴之列。”同时,面对几十家入围服务商,老人们常常陷入“选择困难症”。更大的障碍来自数字操作门槛,“好几次老人已下决心改造,一听说要用手机操作申请,立刻打了退堂鼓。这还需要基层村居的深度介入和协助,才能打通阻碍。”
不少地方培育了专业的“社区银发顾问”队伍,变被动申请为主动上门服务,尤其关注高龄、独居老人,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通过耐心沟通和成功案例,逐步筑牢信任基础。“养老产业需要精耕细作,市场化是必然之路,但离不开政府培育的土壤。”潘道伟道出行业心声。
适老化改造的深层意义,在于守护晚年的安全与尊严。姚阿伯的智能雷达、仇阿姨的崭新厨房,这些生动切片汇聚成江苏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探索答卷。在政策红利、市场活力与服务温度的加持下,“焕新”行动不仅在改变6万户家庭的物理空间,更在培育一个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唐悦 何千晨)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