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分钱“起云剂”毒遍全台
这几天,台湾黑心起云剂风波持续延烧,截至5日中午,台湾受到这一波塑化剂污染的食品品项已经高达900多种,以饮料、果汁、保健食品居多,且正在持续增加。台湾食品还能不能吃?业者到底为了什么竟不惜毒遍全台?自然成为岛内外民众最关注的事。
到目前为止,以塑化剂制造起云剂的制造商被查出共有两家且师出同门,负责人均被羁押,似乎这一风波有望平息,其实并不然。日前,台当局“财政部”宣布“有损失的业者可以申请减免税额”,引发岛内舆论大哗。国民党“立委”邱毅昨日犀利批评说,业者为贪小便宜,长期使用掺塑化剂的起云剂,本就是共犯,该与昱伸同负法律赔偿责任。邱毅之言,说出了这一风暴来势凶猛难以平息的症结。
台湾起云剂上下游业者表示,台湾起云剂市场并不大,一年约150吨。记者据此算了一笔账:1公斤合法起云剂成本价100元(新台币,下同),售价250元,黑心起云剂成本50元,售价100-150元。可以得出,每公斤黑心起云剂可获利50-100元。那么,假设全台一年150吨的起云剂市场全被昱伸、宾汉占有,他们每年获利不过750-1500万元,为了这点利润,就可以毒害数千万人!而下游厂商,每用1公斤黑心起云剂减少成本100-150元,可用到1000-10000公斤的各种饮料、果汁中,即相当于600毫升的饮料、果汁约1700-17000瓶(据专家介绍,饮料重量换算成容积,是依照水的比例换算,即1克可以换算成1毫升)。换言之,业者为了0.006-0.09元(最大获利约2分钱人民币)1瓶的蝇头小利,就可以给一名消费者下毒!
这说明,食品安全的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督制度,而非业者的道德。讽刺的是,台湾当局把不用毒物的希望寄托在业者的自律和自查,致令黑心起云剂在台横行30年,饮料、营养品、保健品、化妆品、烘焙制品都有波及。若不是“卫生署”一名杨姓技正(“技正”是台湾地区公务员专用的职称)出于母亲的天性,发现疑问并追根究底,塑化剂在台湾势必将继续横行下去。
长期以来,“MIT”(台湾制造)是食品安全的保证。消费者拿起一块猪肉,就可以知道养猪的是谁,当然可以吃得放心。可惜,这只限于生鲜蔬果等,庞大的食品加工业却被忽视。如何把“MIT”的精神真正发扬,才是接下来台湾当局和业者亟须补做的功课。